您当前的位置 :东阳新闻网 >  时政新闻 

卢培纲:奏刀青筠留雅意

2022-08-03 16:52:33 来源:东阳市融媒体中心 吴旭华

  一堆其貌不扬甚至是状貌丑陋的竹根,经巧手雕琢,化身为萌趣童子,擎着荷盖,举着莲蓬,欢呼雀跃,憨态可掬。炎炎夏日,不断有人走进卢培纲的竹雕工作室,欣赏他的新作《争莲》,直言“仿佛回到了儿时”。

  自1994年从事竹雕以来,卢培纲已有20多件作品获得省级以上金奖,尤其以“童子功”著称。凭着出类拔萃的竹雕技艺,他先后获评高级技师、高级工艺美术师,加冕“亚太地区竹工艺名匠”。

  转眼,卢培纲评上金华市工艺美术大师已经10年。10年来,他犹如老竹之根鞭,一点点向竹雕艺术领域纵深挺进,努力提升作品意境,创新技法题材,为东阳竹雕艺术开辟了新境。

  从事竹艺,恪守竹子之劲节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卢光华至今记得初见卢培纲时的情景:1994年,卢光华在城区艺海北路开设了竹编工作室。闲下来时,他爱到附近的木雕竹编工艺品店里逛。某日走进一家店铺,他看到了伏案创作的卢培纲。“真是绝了,他只刻了两条弧线,人物表情瞬间眉开眼笑。”拿起刚开完脸的竹根雕童子,卢光华爱不释手。再一看眼前的卢培纲,他禁不住乐了,“两颊丰满,一团和气。一笑两眼就眯成缝,和他雕刻的童子一模一样。”

  当时的卢培纲刚满21周岁,却已在木雕艺术里打滚了5年。这一年他开始转行做竹雕,没有师父领路,完全靠自学,立足既有的木雕技艺基础,一点点攻克竹雕难题。

  “竹雕和木雕最大的不同,就是讲求清雅。因为它是文人雅玩,所以必须文雅。”卢光华告诉卢培纲,雅玩除了“雅”,还要让人乐意长久把玩,以独特的韵味让人有所感悟,从而“玩物长志”。卢培纲闻言如醍醐灌顶。2001年,卢培纲拜卢光华为师,成为他的开山弟子。

  “熟悉竹子之性的人都知道,竹子要在地下经历漫长的潜伏期,积蓄力量,才能一朝破土为笋,在随后两三年里快速长至两三层楼高。”卢培纲一直以竹自喻,厚积薄发,醉心揣摩传统竹雕技法,研究与东阳木雕技法的互补交融。他非常注重竹根材料的处理,凡采挖的竹根必先存放10年以上,逐年淘汰开裂腐败者,再蒸煮摊晒清洁,用时间增益竹根的韧性。“做竹雕之人,一定要有竹子的气节,不能急功近利。”每天走进储藏室清理竹根,卢培纲总会思考作品造型。手握一件造型奇特的竹根,他会沉思冥想良久。为此,他长年随身携带笔记本,一有灵感闪现,就快速在本子上绘出草图。可以说,他创作的每件精品,设计时间往往长达10年以上。而每有精品问世,都会被人快速收藏。对此,卢培纲笑着说:“我没有展厅,就连工作室都是租的,没有足够的空间容纳作品,只能精益求精,避免积压库存。”

  心地纯真,淬炼精湛“童子功”

  刚入行的时候,卢培纲也随大流走过一段弯路,“市场上流行什么就做什么,像狮子、罗汉,都是传统题材。”由于技艺扎实,他的作品很快受到注目。历时5年完成的《十八罗汉》,刚出炉就获中国(浙江)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金奖并被人收藏,但市场上随之出现的大量同质化作品,让他陷于苦闷。“竹根雕要融入生活,就要创新转化。你的童子雕件做得很好,何不做成特色?”卢光华一直对当年的童子雕件念兹在兹,他的建议也让卢培纲拨云见日。

  于是,卢培纲穷搜博采,潜心研读中国传统名画中的婴戏图,又从当代泥塑中借鉴表现手法,把传统婴戏图的丰富场景与当代泥塑作品的现代性结合,甚至从东阳木雕“雕花体”作品中寻找造型亮点,打造出独树一帜的当代“婴戏图”系列作品,使得童子造型软萌,意趣盎然。“传统婴戏图因为带有教化功能,所以孩子表情设计过于老成;当代泥塑为追求先锋性,造型又偏于夸张甚至怪诞,竹根雕就要避开这些误区。”以此为理念,他创作的群组雕《群婴会》,用孩子表现民间娱乐场景,迎灯、滚绣球、摔跤、踢球、吹喇叭等,动作表情各异,看后令人忍俊不禁。“快乐的表情都是相似的,每个人的动作造型就极为重要。”他从东阳木雕老旧雕件上人物头身比得到启发,不断调整人物重心,直到童子的头颅与身体比例达到1:1.5左右,以生动的萌态营造出强烈的喜感。在根据竹根既有形态巧妙设计人物造型的前提下,他适当保留人物脸颊、颅顶、衣服上的竹皮,形成天然肌理感,让作品融“巧雕”与“俏色”于一体,令人爱不释手。去年,为庆祝建党百年,他创作了《讴歌我的党》,用21个手持不同乐器演奏的童子,组合成党徽造型,用小竹雕演绎大主题,观者纷纷为之击节叹赏。

  画鬼容易画人难。卢培纲以钟馗出巡为题材创作的《来福纳祥》,却赋予小鬼以童子的形象,嫁接现代人物泥塑的怪诞表情,去戾气而添喜气,在第12届东博会上获得特等奖。

  “保持童心,表现童真。”生活中的卢培纲有一颗纯良童心,和妻子何晓妹沉浸于竹雕艺术中。两人简朴度日,却以欢喜心看待一切,尤其喜欢逗孩子玩,亲戚朋友家的孩子都喜欢与其交往。有了天真烂漫的孩子为模特,他的刀下也就全无悲苦。就像他利用一段橄榄形竹根创作的《一团和气》,和合二仙躲于一张荷叶之下,挨肩挤背,笑容可掬,令人视之而忘却尘世营营。

  巧用材料,创新技法出新意

  技艺,被卢培纲视为从艺之本。他坦言,竹雕和木雕虽然艺理相通,但在技法上有根本区别。因为竹子空心,竹肉厚度有限,不能像木雕一样纵深掘进。如果要在薄薄的竹壁上表现丰富场景,必须拥有过硬的平面压缩功力,依据精准的透视,把丰富的平面叠压到位。他创作的竹雕笔筒《国色争辉》雕刻了多丛牡丹,“如果是木雕,位置在远处的牡丹,它的平面会被凿低,与作为前景的牡丹拉开空间距离。但是作为弧形的笔筒,整个平面高度要一致,所以只能谨慎压缩,形成层次感。”这件作品获第15届中国工艺美术博览会“中艺杯”金奖。

  因为技法过硬,卢培纲得以自如驾驭各种材料。在不久前举行的第十届中国(浙江)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上,他的竹根雕《皆大欢喜》获得金奖。这件作品表现的是刘海戏金蟾的民间传说,刘海趴于竹根之上,用一根链子牵着不远处的金蟾。许多人以为是他先雕好刘海、金蟾,再另取材料雕刻链子把两者连成一体。其实,他却是从北京玉雕的“链子活”得到启发,先雕刻刘海,再利用竹根梢部雕刻金蟾,最后将连接两者的剩余材料镂空雕刻成环环相扣的链子,整件作品取其材而不离其体,就连竹根上的箨环也是人工雕刻而成,堪称鬼斧神工。

  对材料的巧妙取舍、精心布局,令卢培纲的竹雕作品不断跃升到新境界。对于粗大的竹子,很多人会制作成笔筒或者酒杯,筒身、杯壁上行浮雕、留青雕,卢培纲却大胆破壁,取去竹膈,以镂空形成的空间表现国画中的江流、云气。据此创作的《清风正气满乾坤》以中国传统山水画为蓝本,行以深浮雕、镂空雕技法,虚实相间,诗意盎然。而以相同技法演绎的《柳荫童趣》,表现了古诗“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的场景。在2017年国际竹藤组织举办的亚太地区竹工艺名匠评选中,他凭借这件作品成为8位名匠之一。

  一般人雕刻竹材,仅着眼外部。卢培纲却善于由外而内,探索竹材幽隐的秘密,发掘其不为人知的美。他曾将一段粗壮却扁平的竹根剖开,发现里面竹肉丰富质地紧致,于是完整保留了一面,在肥厚的内壁上用深浮雕技法雕刻群山万壑,悬崖峭壁上的皴痕用木雕特有的“斧劈法”体现,山顶是吊脚楼组成的村落;残留的一片竹膈被处理成了一段断崖,妙趣天成。另一面,他舍弃了绝大部分竹肉,仅保留一小段用以雕刻吊脚楼。两面竹壁构成了江流两岸,汹涌的江流从群山之中涌出,江上一扁舟正逆水上行,舟子立于船头奋力撑篙。适当保留的竹皮经过打磨后,形成了浅绛色,犹如霞光映照山崖,明暗对比强烈。这件取名为《山乡秀入画》的写意山水竹根雕,与东阳木雕的整木雕刻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所不同的是,竹根在近根部肉质肥厚,往上则竹节渐短而肉渐薄,卢培纲充分张扬材料优势,破立有度,大胆将现代写意山水画移植其上,别开生面。他将这种雕刻技法称为“扁雕”。

  “竹雕之雅,雅在文气沛然,雅在诗意盎然。”为了追求竹雕的文雅气质、诗情画意,卢培纲始终不曾停止学习,遍访竹艺名家,外出写生积累素材。他还多次把卢光华的书法作品用竹雕艺术表现,在手摹心追中,把笔墨功夫内化为艺术积淀,滋养竹雕创作。就在前几天,卢光华特意书写了杜甫的《望岳》一诗,勉励他在低调做人的同时,涵养竹子的凌云之志,努力攀登竹艺高峰,拥有“会当凌绝顶”的境界,收获“一览众山小”的美景。


一审:董之震
二审:黄祥
终审:史莹

责任编辑:刘海杰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