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东阳新闻网 >  时政新闻 

何氏家训引得“天下清官第一”

2022-08-24 09:19:22 来源:东阳市融媒体中心 通讯员 华柯

  编者按:

  宋韵文化体现的是一种积淀、一种渗透、一种传承。何氏家训无疑是东阳宋代家训的楷法。

  宋代东阳太师惠国公何逵、知枢密院事兼参知政事东阳郡开国公何梦然父子拟定的家训,对东阳乃至婺州元明两朝文人带来巨大影响,也直接引来明初被永乐皇帝誉为“天下清官第一”的何士英。

壹 两大国公留家训

  东阳何氏于北宋中期从金华梅花门迁古竺(今何田口)肇基发祥,后迁南上湖。传之何逵,40岁登宁宗嘉泰壬戌(1202)傅行简榜进士,惜54岁时去世,因子贵,累赠太师、惠国公。其后逵弟何淡,儿子梦开、梦祥、梦然,侄何塾等一门十余人登进士,堪称书香门第,累世簪缨仕宦之家。

何氏宗谱中记载的何氏家训

  何逵之子何梦然,登南宋理宗淳祐四年(1244)甲辰科留梦炎榜进士,后以知枢密院事兼参知政事致仕,朝廷赐东阳郡开国公。何氏典盛,宋理宗钦点何府为东阳五府之首,有“理学名宗,豫秦晋皖浙,几经迁移,德高望重,荣居五府之首;南渡世家,公孙姬韩何,数易姓氏,丁旺才宏,名列吴宁望族”之誉。

  嘉定乙亥年(1215),何逵临终前把儿子们叫到跟前,自撰墓志铭,又亲手制定了十四条遗训,即《太师惠国公遗训》。“传至子孙,守为法则,务使人人知纲常之道,齐家治政之要,勤立俭身之本,而不使习俗异端之说有害桂理。”

  其第一则,读书明理,“欲知立身不陷过恶,须熟读《童蒙训》,并《名臣言行录》,并晦庵《小学》之书”;第二则,“宁可欠饭食,不可不每岁请先生,或往就师读书”;第三则,“惟孝可动天地,能谨事后母,尤最称孝感”;第四则,“家和然后道兴,今人兄弟相视多如路人,或反为仇寇”;第五则“家事无大小,皆当一一禀问长上,许行方行”;第六则“宽待干仆及佃户”;第七则“积德行善,少积仇怨”;第八则强调以忍和家,争取读书,反对分家,“兄弟愈多,田产又少,合为一,则可其为读书就学,以待成立,切不可因一二人私意欲分析,遂至个个干家,以妨少年读书时节”;第九则营生致富之法,但“世间万事,唯有读书高淳”;第十则保家保身之道:务勤俭、惩愤怒、戒酒色、禁赌博;后四则讲简办薄葬。

  宋景定甲子(1264)花朝之日,何逵幼子何梦然在此基础上又增加十条,写以诗文以贻子孙:“读书必专静,写字必端庄,出言必谨审,行步必安详,事亲必承顺,立身必直方,接物必和易,遇事必商量,治家必勤俭,为官必清强。克持此十者,德业自芬芳。”因诗中有十个“必”字,后人称为《十必家训》。

  何梦然的家训在具体行事作为上给子孙后代制定了标准,特别是“为官必清强”,要求后代做官必须清正廉洁,精明强干。这是何梦然为官的准则,也为后人清廉做官、干练办事提出了要求。

贰 两朝名流赞家训

  何氏家训和自撰墓志铭原刻石于南上湖祖舍,因元初杨镇龙起义而毁于战火。至大元年(1308),何福僧在家中发现墨本,于是重刻于显忠崇孝寺惠国公祠之右。

  元末明初,墨本传至何用宾手中。何用宾字观光,博学能文。不求闻达,自号三邱静老。与宋濂、陈樵等名哲互相往来,切磋砥砺,咸有赠言。何用宾珍藏惠国、参政二公家训,自元末至明初洪武年间,遍邀请宋濂、陈樵、胡翰、苏伯衡、杨芾、陈琏、吴讷、陈士允、范祖干、郎翰、童冀、叶仪、杜桓、许存仁、李晔、郑涛、贝泰、李唐、葛诚等贤人以表章之,于是将家训“复加翻,别作卷轴,张之高堂,朝夕瞻视”。

南上湖林清桥上的“一白清风”,记载了后人对何士英的赞誉。

  如义乌人王初解读何氏家训:“公第一则历数当读之书,第二则又谓世间万事,唯有读书高淳,以读书为言,真开心明目之要法,立身保家之至道也。若夫待物之洪,由其宽和忠厚虑事之详,由其历练周至,具见于诸则间,可谓有德有材之君子矣。至自铭之意则又见其不汩于物,不囿于物,而与造化同流者也。”

  “不汩于物,不囿于物”指不被财物等外在事物所扰乱和局限,行事做官确实需要“不汩于物,不囿于物”,视野才能长远深广。

  《何氏家训》后来为何士英收藏,其做官各地,始终“以自随观省”。永乐甲申(1404)春,何士英任职平凉著名学者邹奕之门人、平凉卫指挥同知赵惠公务之余前来相访,展卷吟诵而叹息:“确实是修身齐家的好法则,惠公何其仁厚啊!可谓真仁人也!”赵惠还对何士英说,“为何不将两公之家训重刻,以教训子孙?”

  于是,何士英为了“使后之子孙效守祖训,不失正理,因装潢卷轴,请求馆阁诸缙绅先生题识发挥”。如文渊阁大学士兼翰林学士、奉政大夫、知制国史总裁杨荣,荣禄大夫、少保、户部尚书兼武英殿大学士知制,国史总裁黄淮等,“志之于卷末,凡为吾后者观其卷当思尊祖敬宗而弗替也”,于“永乐辛卯(1411)孟春,命工镂版”“以广其传”,并将两公家训印本放在高平官舍,让人人能得到进而流传开来,大家都取它为法则,来发扬光大两公的遗训。

  此后,不断有名官贵爵学者文人如吴溥、曾綮、王景、董璘、胡俨等为两公家训题词。宣德癸丑年(1433),工部侍郎周忱称:“其间备患守身保家之道,诚克遵之安往,而不为贤子孙哉?”翰林侍读学士、奉直大夫兼修国史李时勉题跋:“不但何氏子孙守之,可以保身保家,世之人皆可取以为法也。其言务勤俭,惩愤怒,戒酒色,禁赌博,固有以见心术之正,至其难达释老之教,而临终遗戒子孙,一如吕东莱家法,不用僧道非其学术之正,安能及此?”李时勉从教化的角度歌颂《何氏家训》,并将它推介给了“世之人”。据不完全统计,从元至大元年(1308),到明宣德十年(1435)的127年中,为《何氏家训》题跋的名流巨卿有31人之多,一份家训能得到如此多的名流题跋,可见其影响力之大。真如何士英所说,两公家训“非唯何氏之训,实天下之为人子孙者之训”。何氏家训涉及修身齐家治国各方面,且具体能为,堪为天下人之家训。

叁 “一白清风”源家训

  何士英清白为官,首先来自《太师惠国公遗训》《十必》等家训熏陶与教育。何士英得到两公家训,为官各地都随身携带,时时反省为人做官之道,而且,他在《继志述事解》中提到:“凡为人子能继志述事,不堕失父祖之业,父祖之行,方足谓之孝也。如何谓之继志述事,能继承先人之志,绍述先人之事者。”何士英进学为官,清廉自守,精明能干,不正是继承何逵、何梦然两公之志,绍述他们的事业?何士英出版两公家训,宣传两公德政,自己解读两公家训,如阐发《太师惠国公遗训》中戒酒令而做《莫饮酒歌》也是继志述事之做法。

  何士英在《书参政公十必家训后》一文中,称《十必家训》“言简而易晓,其文朴而弥淳,修齐之道,备见其中,传至于今一百四十有二年矣。六世孙士英锓梓以广其传,庶得人人皆取以为法焉。乃不泯吾先世之意。”出版《十必家训》同样也是广其传,希望人人效法何梦然的作为,这也是何士英继志述事的行为。

  某年,何梦然的侄儿买一地欲葬其母,没得到正穴,便于旁近处买邻人已经买了的坟地,因此与邻居发生争执,想让叔叔助力,何梦然反而写信劝侄儿:“既是他先买,便不当于彼处着脚”“吾侄切宜相逊,不可自为多事,以起他人之议。”百余年后,何士英得到这书信,把它装潢卷轴,收藏宝爱,常带着观看并自我反省,还请求馆阁诸先生题识,发挥先公之盛德,“使后之子孙效守祖训,不失正理”,使他们“敦厚相让,无乖和气而存尚义之风”。

  何士英为官之时,“凡日用常行,恪遵懿训而不敢忘”,随身带先辈行实,早晚拜读,常常担心自己不够清廉能干而辱没祖先英名。因何士英自号“一白”,为官清廉,后人遂赞誉他“一白清风”。

肆 两知平凉留清名

  何士英(1366-1445),字子文,号惟一,又号友松,自号“一白”,立志要做一个完完全全清清白白的官员。他天性朴实而度量恢豁,操履廉介,嗜学不倦,博通经史。明洪武丁丑年(1397)秋,何士英以人材被推荐到吏部。朱元璋亲自选拔,授他中顺大夫、陕西平凉府知府。

何士英手书称何氏家训实为天下之为人子孙者之训。

  何士英上任后治郡如家,爱民犹子,百姓也非常感恩他。不过次年六月,何士英便陈情请求归养年迈的父母,这就违背当时朝廷禁令了,被贬官至岭南任廉州判官。在廉州他兢业自持,廉慎临事,不久就政平讼理,民无敢欺。当地民间物产丰富,珍珠美玉、犀角象牙陈列在前,何士英却清廉自守,无动于衷。第二年,朝廷同意他归养父母。

  永乐改元(1403)二月,朝廷根据何士英旧时成绩,再次让他任平凉知府。平凉境近边陲,百姓生活十分贫穷。何士英以仁义治理,聚积大众之力,帮助贫弱,经过三四年时间,便使得百姓富裕。府里财政因前几任贪污挥霍,上级前来审计发现亏空数千石。何士英首先自我追责,准备倾家补偿前几任的亏空,而士民也争相为他补偿。永乐六年(1408)四月到京师述职,吏部以其功绩多而告诉皇帝,何士英进阶中宪大夫,继续治理平凉府。当时老百姓“以包侍制目之”,把何士英看成包公包青天。

  何士英俭以养廉,操节持身。武德将军锦衣卫千户刘公源出使平凉,见平凉政通人和,平凉百姓称:“我有贤父母,抚摩而爱育之,我复何忧?”及郡邸,见无营私斗讼之人。何士英说:“清心寡欲诚实以待之耳,我何能为?”某日,挚友陈琏到他寓所一看,惊呆了:这是平凉知府的家吗?竟会寒酸到如此地步!他的衣服、食品,皆不过平民所有。住宅旁边虽有古木撑天,却是公家所有,房间里也没有任何高档家具。书架上的经史子集,算是房中最奢侈的物品。实乃寒儒一个!在平凉府,何士英曾得诗云:“宦游西土绝纤尘,操节持身岂厌贫。兀坐黄昏无伴侣,梅花贞洁对高人。”他的廉洁清白操守,人称“仕宦之杰,同冰雪清”。

  永乐九年(1411)二月,何士英离任时,行李单薄,除了图书服饰外再无其他值钱的东西。数万百姓载道挽留,痛哭之声震天动地,他们脱下何士英的鞋子以表达去后之思。安府殿下朱楹以诗送行,有“前任只多琴与鹤,此行惟有影和身”之句。永乐大帝在御屏上书十八名天下清官表彰,将何士英排在第一位。

  《明一统志》称赞何士英“有廉能干济之誉,郡人感其德久而不忘”。何士英既得帝皇赞“天下清官第一”,又得青史留名,正因他谨守先辈家训,“为官必清强”。


一审:董之震
二审:黄祥
终审:史莹

责任编辑:刘海杰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