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东阳新闻网 >  时政新闻 

精忠报国多志士 忠节相望东阳人

2022-08-31 14:45:29 来源:东阳市融媒体中心 吴旭华

  当一个文质彬彬的王朝,遇上嗜血好战的政权,历史进程注定是充满刀光剑影、鼓角铮鸣。

  翻开宋朝尤其是南宋的历史,“精忠报国”四字格外耀眼。面对强大的西夏、辽、金、蒙元等强劲对手,武将的马革裹尸已然让人热血沸腾,文臣的尽忠死节尤其令人慷慨激昂。

  这是一个英雄辈出、爱国主义氛围感拉满的时代。置身其间的东阳志士,也用坚韧的筋骨、不屈的气节,在中原板荡、烽火连天的兴亡盛衰里,书写了悲壮的史诗。

  滕茂实:东阳“苏武”守劲节

  滕茂实的身世,犹如一团谜雾。《宋史·忠义传》称其为杭州临安人,另有史书称其为吴中(今苏州)人。《东阳市志》二轮修志编辑吴立梅考据,按光绪己亥年(1899)重修的《东阳滕氏宗谱》,以及南宋绍兴四年(1134)朝议大夫胡清献撰写的《宋全节使者茂实公庙志铭》,证实滕茂实系滕元发之孙。滕元发是东阳城区滕宅街(今陈宅街)人,其祖母系范仲淹的大姐,滕元发因此长居苏州,与范仲淹之子范纯仁等受教于胡瑗,1080年出生的滕茂实(字秀颖)也就在苏州长大。

  北宋重和元年(1118),滕茂实登王昂榜进士。靖康元年(1126)正月,完颜宗翰(女真名粘罕)率东路军进至汴京城下,逼宋议和。徽宗、钦宗父子为苟延时日,企图割地求和。二月,钦宗应允金人要求,割让太原、中山、河间三镇(即今太原、保定、沧州一带)与金讲和,并派工部员外郎滕茂实以工部侍郎身份,随兵部尚书、签书枢密院事路允迪出使金国。因三镇守将坚决反对,宋钦宗密诏缓割三镇,据城坚守。金人大怒,于是将宋国使者拘禁。完颜宗翰久闻滕茂实大名,把他带到代州即山西代县,又从东京带出其弟滕华实与其同居,以期降服滕茂实。

  当年闰十一月底,金军攻克汴梁,俘虏了宋徽宗、宋钦宗父子。徽钦两帝被押解北上,沿途旧臣均不敢问候其起居。滕茂实听说钦宗即将抵达代州,就自撰哀词,又篆书“宋使节东阳滕茂实墓”(《宋史》误为“宋工部侍郎滕茂实墓”,后为元好问《中州集》、宋濂《滕奉使传》更正),连同奉命出使金国时所受的黄色旗帜,交给朔宁府司理董诜保管,算是交代身后事。

  随后,滕茂实穿戴旧时衣冠,到郊外叩见宋钦宗,一见面就拜倒在地大哭不止。金人告诉他:“国破主迁,之所以留下你,是为了日后重用你。”滕茂实坚决拒绝了金人让他换装的要求,提出要和钦宗一起北上,金人不许。滕茂实忧愤成疾,于建炎二年(1128)八月逝于大同。

  临终前,滕茂实作《临终诗》,有“爵禄非所慕,金珠敢怀贪。就不违我心,渠不汗我颜”“况我禄数世,一死何足论”的诗句,直抒其威武不屈、富贵不淫、视死如归的心志。而且诗中言明,“同来悉言归,我独留塞垣”,与他一同出使金国的人都已归去,唯独他留守塞外,国破家残,形影相吊,倍感辛酸。难怪元好问儿时在父亲教导下读到此诗时,感慨而言:“先生名节凛然,不愧古人!”

  董诜闻讯后,将滕茂实生前所托付之事转告。金人敬佩其行,于是将其黄幡裹尸,葬于代州。后董诜脱身回国,将滕茂实事迹上奏。绍兴二年(1132),朝廷赠滕茂实为龙图阁直学士。

  滕茂实出使金国虽仅约两年,但面对金人劝降,宁死不屈。他在《临终诗》中以战国时期的齐国人王蠋自比。齐国被燕国所破后,燕国使人重金礼请王蠋,他却说与其屈从敌人,不如以死激励国人,遂自缢而死。在诗中,滕茂实还以“牧羊困苏武,假道拘张骞”自喻。只是,苏武和张骞最后都回到祖国,他却身死异乡。难怪元人在编纂宋史时,将其列入“忠义传”。

  李诚之:守死善道尽全节

  一位70岁的卸任太守,已经整理好行囊即将返乡,只因继任者迟迟未到而不得不滞留任所,却遇到敌军入侵——东阳人李诚之,可谓大宋运气最“背”的官员之一。面对数倍于己的敌军,李诚之毅然迎战,最终全家殉城而死。1221年发生于蕲州之役中的悲壮一幕,被记录在《宋史》之内,李诚之与儿子李士允、侄子李士宏也名列《宋史·忠义传》忠烈部名臣列传,也是首批列入大宋“烈士名录”的东阳人。

  1152年,李诚之生于东阳城区新安街,字茂钦。他从小跟随大儒吕祖谦学习,乡举、太学舍选皆列第一。吕祖谦曾对南宋主战派名臣真德秀说,自己有八字箴言“笃信好学、守死善道”。李诚之深受教诲,多年为官而坚守学术操守,著有《易原》《丧礼解》《麟经纪正》《理学统宗崇要录》《伊洛指迷》《删述正编》等文集30多卷,另有诗集18卷。

  从李诚之的宦游之迹看来,他是个不折不扣的文臣,自宋代庆元初年开始,他相继担任饶州教授、福建安抚司干办、刑部架阁、工部架阁、国子学录、江西转运司干办、常州通判知郢州等职,年近七旬时调任蕲州知州。他为人正直,担任国子学录时就因直言而致“以言罢”;在江西转运司干办任上时,朝廷使臣令他“称提会子”,即用铜钱兑换回笼纸币以控制纸币贬值,李诚之却认为此举劳民伤财,坚决拒绝并提出辞职,使臣于是上奏朝廷请求废除此令。

  动荡的局势令李诚之怀着高度的战略警惕性,还在常州通判任上时,他兼理郢州,就预感到金人不会一直遵守“海上之盟”,一旦借助宋国势力联手灭辽后就会撕毁盟约,于是“大修边防战攻守御之具”。后来担任蕲州知州,又加固城墙,筑军马墙,准备楼船,训练民兵,增加仓储,随时以备金兵进犯。当时许多人颇不以为然,认为宋室南渡以来,蕲州一直未被侵扰,足以高枕无忧。李诚之告诉他们:平时无准备,万一金人长驱而至时,将如何应对?他还把酒库送给他的月解钱都充实于财政,用于改善兵士伙食,蕲州军事实力因此大增。

  “宁可十防九空,不可失防万一”,这是李诚之的备战初衷,但他没有遇到十防九空的幸运,恰恰碰上了那个概率极低的万一之事。嘉定十四年(1221),金人进犯淮河流域。当时李诚之任期已满,雇好了船只准备返乡,并已派大儿子李士昭先行一步回乡打理。但因继任者未到,满城百姓苦苦挽留他继续主持大局。李诚之不禁喟然,对同僚说:“我作为一介书生,年已七十而再临兵事,又有什么可求的,无非一死罢了!我一定会与你们一起守护城池,最不济就是战死!”随后他挑选精壮军士分头防守,招募死士迎敌,第一次大破金兵于横槎桥。之后,他又接连两日率兵打破了金军攻城之计并杀死了其将领。金人屡屡受挫,加大进攻力量,不久就围住蕲州城,焚烧护城的木栅。李诚之带兵出城迎击,杀敌数十人并夺取了金军帅印。一直坚持到三月十五,金兵进攻蕲州城西门,又被李诚之射退。金兵持劝降书来威胁其投降,李不为所动,杀了金兵。两日后,金兵又用攻具攻城,被击退。当晚李诚之率兵出城直捣金营,金兵一时乱阵。就这样,在敌众我寡的情势下,李诚之以七旬文官之身,带兵守城25天,屡屡退敌,可谓奇迹。直到后来黄州失守,金兵合并兵力,以十几万人攻打蕲州,而朝廷援兵迁延不进,蕲州城最终被金兵攻破,李士允、李士宏战死。李诚之与金兵巷战,从子时战到寅时,身边士兵皆战死,李诚之誓不降敌,引颈自刎,家中女眷也皆投水殉节,后来全家归葬东阳县城东七里东山之原。宋人王澜因避蕲州失陷之灾而移居南京,曾以一阕《念奴娇》记录这场战事,一句“最苦金沙,十万户尽,作血流漂杵”,极尽惨烈!

  “半壁烟尘蹙,孤忠日月明;当时轻一死,百世凛如生。庙貌青山古,源流碧涧清。平生亦许国,不敢坠家声。”这是朝廷为纪念李诚之而颁旨所建的褒忠祠柱联。李诚之殉国后,朝廷追赠其为朝散大夫、秘阁修撰,封正节侯,于蕲州建褒忠祠以祀。嘉定十五年(1222),东阳也在城区西门街中段即今西溪路与西门街交界处的西北侧,建造正节侯祠,每年农历三月廿七李诚之殉难日,由县官亲临致祭。

  为纪念李诚之所建的褒忠祠。

  相踵继,东阳志士多慷慨

  除了忠贞之滕茂实、李诚之两位列入《宋史》,东阳还有众多未入宋史的精忠之士。

  许伯继,字为可。宋咸淳年间任婺州通判,元兵下襄阳,朝廷命都督李珏赴处州开府。李珏以许伯继有匡世济时之才,令其主管处州府机宜文字,不久后迁职至温州永嘉。至元丙子年(1276)十月,元兵至永嘉,力战数日,城破,李珏降,许伯继被俘,不屈而死,年仅42岁。《前志》云:“伯继学有根底,履行贞确,卒能见危致命,士论钦之。”

  胡德广,字及之,孝德乡前山人。德祐初,元兵入临安,宋丞相奉三宫赴燕京。胡德广却说自己立志以身许国,当与国同存亡!于是召集勇士,日夜训练。未几,婺州破,总帅汪世亨及诸属邑皆降,胡德广独力守城。后来永康章堉起兵复郡,遣人邀胡德广。胡德广说如果自己离开则奸谋复起,乱在肘腋,和弃城有什么两样?不久,章堉事败,元兵乘胜至东阳。胡德广带兵据险拒敌,且战且杀。元兵屡挫,已投降元兵的汪世亨等人从后面攻打胡德广,导致兵败。胡德广不屈而死,其妻朱氏亦自刎而死。

  贾廷佐,字子野。登绍兴二年(1132)进士第,除左廸功郎严州桐庐主簿。时金使张通古偕王伦南来,以诏谕江南为名。秦桧主之,人情愤愤。廷佐乃上书,极论名分之不可贬,雠耻之不可忘,强弱之不可凭,和约之不可信。请诛王伦,驱金使,决意用兵。结果其劄子被扣压不报。等到宋金和议成功,贾廷佐再次上书,洋洋数千言,词旨恺切,略无忌讳,被秦桧所嫉恨。幸得朝中大臣张九成、郑刚中等保护,才幸免被贬。累官大理司直,通判湖州,转台州,迁详定司敕令所删定官。后被推荐知处州,贾廷佐因为想到国势不可复救,悒悒不得志,恳辞致仕归乡,逝后朝廷追赠朝奉大夫。有《愿善文集》四十卷、《愚斋杂著》二十卷。贾廷佐因为官职卑微,所以当时史书一直未记载他的事迹,直到其七世孙贾权出以示人,当世士大夫纷纷撰文称赞其忠义,贾廷佐之名始显。其事迹被记载于宋学士景定《谏疏序》中。


一审:董之震
二审:王中华
终审:陈一点

责任编辑:刘海杰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