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东阳新闻网 >  时政新闻 

歌山画水罗诗篇 邦人吟咏多风流(三)

2022-09-21 10:18:31 来源:歌画东阳客户端 记者 吴旭华

编者按:

“风欹乌帽送轻寒,雨点春衫作碎斑。小吏知人当著句,先安笔砚对溪山。”南宋时期,爱国诗人陆游从山阴到东阳,途中诗意兴起,遂作了这首《东阳道中》。

在宋代为东阳留诗的文人群体中,陆游无疑是留鸿最多的一位。1999年,《东阳市志》主编王庸华主持编纂《东阳古诗文选》,共整理出宋代21位曾留寓东阳的文人诗词,陆游以23首诗作居于榜眼,仅次于刘过的25首。

“东阳美山水,之子本风流。”诚如宋人梅尧臣送好友祝熙载到东阳任主簿时写下的诗句,宋代的歌山画水,诗篇如珠玑洒落其间,时芳摇曳,美不胜收,邦人时时吟咏,至今流传不绝。目前,我市文史爱好者整理出32位东阳籍文人的诗词作品计467首。但这远非宋时东阳诗词的全部。宋代,有据可查的东阳人著述书目就有150余种,其中诗文集约占四分之一强。但留存至今的仅有黄机的《竹斋诗馀》、曹冠的《燕喜集》及葛洪的《蟠室老人文集》等寥寥数种,不足五十分之一,其余皆已弥散于歌山画水间。

诗词骈繁,灿若星辰,构筑起宋代东阳一道流光溢彩的诗意景观。

诗家留鸿咏东阳,风情人事两相宜

如果要找一个上帝视角看宋代的东阳,不妨借助外地文人咏东阳的诗词。有赖于宋代东阳发达的交通、林立的书院、众多的士子,当世一批著名文人或暂寓东阳,或寄韵东阳,无论来与不来,均留下了佳作。最著名的当数梅尧臣《祝熙载赴任东阳》:“东阳美山水,之子本风流。稍去何平叔,还追沈隐侯。清江飞晚雨,斜日伴沧州。县道行无愧,烟萝有胜游。”将他所知的东阳山水之美描绘得清嘉可喜,开篇首句更堪为东阳旅游的“广告词”。辛弃疾的《鹧鸪天·东阳道中》则极尽东阳的清丽景致:“扑面征尘去路遥,香篝渐觉水沉销。山无重数周遭碧,花不知名分外娇。  人历历,马萧萧,旌旗又过小红桥。愁边剩有相思句,摇断吟鞭碧玉梢。”类似的东阳道中从唐代起就成为多位诗人词客的创作主题,宋代以降仍绵延不绝。

客寓他乡,当地风光是最常见的题咏对象。宋代外地文人的留鸿诗篇中,咏石洞书院的占了近半,其中陆游最为丰产,从石洞书院郭氏山林到石洞当地所产东阳酒均有涉及。当时曾在石洞书院执教讲学的几位大儒亦留下了诗作,如朱熹、魏了翁、叶适、陈傅良、唐仲友等。

除石洞外,岘山、湖溪清潭、城区新安寺、上卢桥等亦被题咏。熙宁初期,王概任东阳令,公务之余常登岘山览胜,曾有诗作《九日登岘山》。后来他在西岘峰飞瀑下建水乐亭,请人作画寄予苏轼乞诗,苏轼于是作《寄题水乐亭》:“君不学白公引泾东注渭,五斗黄泥一钟水;又不学歌舒横行西海头,归来羯鼓打凉州。但向空山石壁下,爱此有声无调之清流。流泉无弦石无窍,强名水乐人人笑。惯见山僧已厌听,多情海月空留照。洞庭不复来轩辕,至今鱼龙舞钧天。闻道磬襄东入海,遗声散在海山间。锵然涧谷含宫徵,节奏未成动君喜。不须写入薰风弦,纵有此声无此耳。”大概是见兄长的长歌有挖苦之意,弟弟苏辙于是作诗《前题和东坡韵》,委婉地劝诫王概以民为本,励精图治,“但能复作太古音,君家水乐真有余”。

苏氏兄弟还与两度列为探花的东阳人滕达道交情深厚,滕达道去世后,两人均作《挽滕达道》以寄哀思。

宋代东阳诗家中,留下作品较多的还有王奕计50首;其次是单忠23首,多咏东阳乡贤;然后是厉文翁17首;何坦16首,内容以题赠创办石洞书院的郭氏兄弟居多;再就是冲素处士张志行11首。更多东阳诗人仅留诗作一两首,可谓“一鳞半爪”,但不失为意韵丰赡。

编辑:严格格
一审:董之震
二审:王中华
终审:陈一点

责任编辑:刘海杰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