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东阳新闻网 >  时政新闻 

胡宝兰:相信坚持的力量

2022-11-16 10:06:46 来源:歌画东阳客户端 叶丽华

  人物档案

  胡宝兰,出生于1972年,虎鹿镇黎明村人。系浙江大学环境工程博士、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九三学社浙大校委会副主委、浙江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环境生态所所长。

  采访胡宝兰是一次励志的体验。

  她身上有着师者的激情澎湃和神采飞扬,有着科学家的严谨和严密,更有着东阳人特有的韧劲和吃苦耐劳精神。“加班熬夜做课题,连续通宵赶项目”,在胡宝兰看来“太正常了”,这是科研人的“本分”。

  每日晨跑,记下每个日出瞬间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小时候在农村生活的经历,使得胡宝兰勤快能干,插秧种田、施肥杀虫、砍柴灌溉,她样样都会。农忙时节,她跟着舅舅姨妈到地里割稻谷收麦子。一家的活干完再转战另一家,直到忙完为止。10岁以后,每到暑期“双抢”,她一个人抢收晒场上的稻谷,并想方设法把稻谷和地簟搬回家。

  小学一年级,胡宝兰就跟着爸爸住校,三年级时又带着妹妹住校,一日三餐都由她负责去食堂蒸饭。作为班长,她又深得老师的信任。这些经历造就了她阳光自信的个性,也锻炼了她的管理能力。

  上初中时,胡宝兰每天坚持晨跑。看着火红的太阳从东方冉冉升起,在感受日出的绚丽之余,她像个小小科学家似的,把每天日出的时间准确记录下来,这一记就是整整2年。

  为做实验,经常回不了寝室

  受父亲影响,胡宝兰从小就立志当一名优秀的老师。带着这个纯粹的想法,从中国海洋大学生态学专业毕业后,她考到浙江大学读研,并于1995年成为冯孝善教授的关门弟子、郑平教授的开门弟子。

  读研时,胡宝兰一如既往的刻苦,经常跟着导师一起做实验。晚上做实验,经常做到回不了寝室。忙完实验往往是晚上十一二点,寝室早已关门,只能在招待所住一晚。因为学习成绩优秀,胡宝兰本可以硕转博,但因郑平去了喀麦隆执行教育部的援教任务,于是她暂时放弃读博。由于表现出色,1998年,胡宝兰硕士毕业直接留校任教。当时正赶上四校合并,胡宝兰承担起了非常多的事务性工作。

  后半夜加班,熬出博士论文

  1998年四校合并以后,原来的教研室一分为二,一半到生命科学学院,一半留在环境与资源学院。原来的微生物实验室留在了生命科学学院,2002年搬到浙大紫金港校区,胡宝兰则留在浙大华家池校区。

  为了带学生到紫金港校区做实验,胡宝兰每周至少奔波两趟,先是为实验准备跑一趟,做实验时又带着本科生跑一趟。当年从华家池到紫金港并不方便,坐班车需要一个小时左右时间,但胡宝兰坚信困难只是暂时的,一面欣欣然奔波往返于两个校区,一面积极筹建环资学院的实验室。其间,她还在职攻读博士,忙碌程度可想而知。

  2004年,胡宝兰参与编写专著《新型生物脱氮理论与技术》,而孩子也在这个时候降临。2005年写博士论文时孩子才一岁多,她在半夜里喂饱孩子,抖擞精神开始写博士论文,常常从凌晨1点写到凌晨4点,第二天照样神采飞扬地给学生上课。长时间高负荷运转,她瘦到了80多斤。长期忙碌的工作节奏,导致胡宝兰的睡眠时间很少。对此,她爽朗地笑笑说:“习惯了,每天休息6个小时足够了。”

  胡宝兰主要从事环境微生物学和环境生物技术方面的研究工作,研究方向包括微生物碳氮循环与微生物生态、新型废水除碳脱氮工艺研发、抗生素抗性基因、固废资源化与微生物菌剂研发。她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课题、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浙江省重点研发课题等20多项,承担了企业委托课题20余项;在国内外期刊上发表论文100多篇,其中SCI论文119篇,ESI高引论文5篇,H指数达40,总他引次数3000多次;参编著作和教材8本;授权国家专利50多项,其中发明专利27项。获省部以上奖项6项。

  加班熬夜,是科研人的“本分”

  2008年,胡宝兰以访问学者的身份前往荷兰奈梅亨大学微生物学系学习。2010年回国后,她开始了厌氧甲烷氧化新方向的研究,花了3年多的时间,论文于2014年发表于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这篇完全由浙江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独立完成并且未经推荐直接投稿发表的论文,是一个突破性成果。

  从2013年承担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的课题开始,胡宝兰承担了10多项国家级课题,每个课题她都带着学生团队与合作单位一起攻关。为了完成课题并且能顺利实施项目,她经常持续几个月加班熬夜,甚至连续通宵。“坚持下来,很多时候就是一种责任。”胡宝兰说,支撑课题的项目往往有十几家单位参与,实施过程中经历了多家企业的重大变更,但必须坚持把课题做好,不能拖项目组的后腿。“这其实就是一种责任,一定要做到尽善尽美。”胡宝兰坚定地说。

  2017年至2021年,胡宝兰出任浙大环境与资源学院副院长,分管本科生和研究生教学工作。作为双肩挑的干部,她每天有很多行政性事务,科研以及研究生工作只能在其他时间完成,带着十几个研究生的她几乎每天晚上都是12点以后回家。她说,加班熬夜就是科研人的“本分”。

  相伴成长,与学生亦师亦友

  从教24年,教学是胡宝兰最热爱的工作。性格开朗爽快、做事干脆利落的她,1999年就着手教学改革,给学生带去新体验。当时她教环境微生物课程,每次上课她都抱一大堆挂图去教室。但是面对挂图,学生觉得枯燥。为此,胡宝兰花了大量时间,把所有的课件做到电脑上,利用多媒体上课,从此开启了教学改革的历程。迄今为止,她主持或参与了10多项国家、省级、校级的教改课题,获得了浙江省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浙江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她主讲的《环境微生物学》课程获国家精品课程和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2019年,由她牵头负责的这门课程又入选浙江省一流课程。

  凭借出色的表现,胡宝兰先后获得省第四届青年教师教学技能比赛优秀奖、浙江大学青年教师教学技能比赛二等奖、浙江大学“优质教学奖”二等奖,系浙江大学“十佳青年岗位能手”、“三育人”优秀个人。

  在学生眼里,胡宝兰就是信心和精神力量的来源。2021年,正值2011级学生入学十周年之际,学生们相约回母校看望她。“能来的都来了,没来的同学也特地打电话诉说思念之情。”2011年当班主任时,胡宝兰用温情和责任心帮助了不少学生。有一个学生重度抑郁,经常不接家人的电话,家长为此打电话向胡宝兰求助。每次胡宝兰都是火速找人,陪伴开导这名学生:“你一定要自己走出来,让自己幸福。”多年之后,这名学生对胡宝兰说,这句话直击内心,让他铭记终生。如今,这名学生从事家庭和儿童教育,做得非常出色。

  自2009年开始指导研究生,胡宝兰已指导毕业博士6人、硕士15人。指导的学生获得国家奖学金10人次,获浙江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2篇,获得国内环境领域各类奖学金30多人次。她培养的第一位博士在校期间连续拿了2次国家奖学金,毕业4年就破格晋升正教授,今年已在211高校任学院副院长。

  “对我来说,带学生就是一种传承,当年我的恩师冯孝善教授、郑平教授也是这样,用他们的品行影响我。”今年8月,胡宝兰还给郑平教授操办了荣休宴,感恩老师对自己的栽培。

责任编辑:刘海杰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