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东阳新闻网 >  时政新闻 

巍山曾有座“岳阳楼”——“长安阁”的家国春秋

2023-01-04 12:05:47 来源:歌画东阳客户端 通讯员 华柯

  20世纪60年代巍山中学及长安阁

  巍山长安阁位于镇西下水口,今巍山高中图书馆右前方。600年来,她见证了古镇儒学的兴衰、文风的昌盛,经历了世代更替、风云变幻,以其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承载的古镇书院的记忆和独特的建筑艺术价值,成为巍山高中乃至巍山镇历史文脉延续的中继点和历史地标。因其常为古代文人寄托家国情怀之所,又加上形似岳阳楼,被誉为巍山的“岳阳楼”。

  然而令人痛惋的是,十年浩劫开始,长安阁就被人为拆毁。因其拥有着太多的历史记忆与信息,至今令巍山老辈和北麓中学时期的校友低回不已。

  高阁临风家国情

  长安阁是巍山文脉所在,也是历代读书人家国情怀所系。

  明永乐年间(1403—1424),赵氏祖先环清公始迁巍山,“资产之丰甲于一邑”,便“规宏而虑远”,请一默大师规划设计,建庚楼“以振文教”,建长安阁以镇水口、蓄财气、高科第。长安阁原名文昌阁,供奉梓潼神君即文昌帝君。旧时,读书人把掌管考运的文昌帝君奉祀为神,在考试前祈求助力,以求金榜题名。

  当时,高大雄伟的长安阁是巍山的文化地标,5里外就可以看见。长安阁通高约25米,底层三开间,呈正方形,为砖木结构楼阁式建筑,平面立合抱大柱16根,中间4柱及顶,周边檐柱12根,廊柱12根(寓四季十二月二十四节气),抬梁穿斗混合木构架,榫卯穿合,无一铁钉,高3层,檐柱设狮子、人物牛腿,四角攒尖,屋顶砌正方立体平台,上接3节葫芦刹顶(寓意三元及第),如文星妙笔,直点苍穹。楼阁四面设窗,有楼梯可供登眺。粉墙黛瓦,飞檐翘角,典雅华丽,古色古香,堪称古时东阳北乡一大景观。长安阁也因其独特的建筑格局,成为邑内湖溪的临川阁、林头的梯清阁、三单的涵清阁建造之榜样。

  长安阁其形似岳阳楼,结构、规模也颇为相似,不少人把它看成东阳的“岳阳楼”。登斯楼也,当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兴怀。而长安阁的修建,同样寄托了赵、应两大宗族“忠君爱国之忱”。

  长安阁命名来自“古人思君恋阙,每以望长安为词”,如李白诗“却望长安道,空怀恋主情”,辛弃疾诗“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这和屈原“哀故都之日远”用意相同。清人赵随鹤称:“阁又为登高望远之处,吾族绅士今且接迹,有时居林下而忠君爱国之忱,每一念及可升高望之,安见长安之不视日为近耶?”

  长安书声曾遏云

  长安阁如同一盏永不熄灭的明灯,指引着无数读书人在书山学海中寻找文化与精神的奥义,寻求安民与兴国之道。

  林则徐题写的“长安阁”

  环清公遗言:“义塾之设,所以成就党族姻戚之子弟,是皆吾有志而未遑者,汝等能成吾志,必如吾邑郭氏石洞书院之学规考订行之。”要求子孙以石洞书院为标杆兴办书院,造福桑梓。

  此后,巍山赵氏秉持读书仕进的优良传统,共兴办书院义塾20余处,子弟多以读书为业,仅明清两代中进士者就有赵祖元、赵祖朝、赵祖鹏、赵贤意、赵明钦、赵明锋、赵忠浩、赵忠楠、赵衍、赵廷璋、赵继叶、赵睿荣等12人,共占明清东阳进士总人数的五分之一,另有举人28人,贡生400余人,科甲之盛,东阳为最。

  明末清初进士赵忠楠在长安殿(文昌院)首建绿漪书院,开始了长安阁兴办书院的历史。康熙六十年(1721),慧业庵迁入长安殿,遂有慧业书院。慧业书院一直办至清末。光绪末年,巍山冲和公下坦然公常创设坦然书院,1912年捣毁长安阁旁坦然庵、慧业庵内五百罗汉,充作校舍,1929年改为“东阳县立第三小学”。1946年长安阁边兴建南北斋校舍,成为北麓中学永久性校址。此后长安阁也成为北麓中学最具特色的标志性建筑,几乎每一届毕业生都要在长安阁前合照。

  旧时学生在长安阁前留影

  新中国成立伊始,东阳县发布第一号文物保护条令,长安阁便在文保单位之列。1953年3月3日,500余年历史的长安阁因破败,学校上报政府,9月11日浙江省人民政府教育厅614号批复云,长安庙“始建明永乐年间,当为极有价值之古建筑”。次年,北麓中学向省上《为请款修理校内长安阁以策安全而保古迹请核示由》文,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复函云:“文昌阁是明代古迹,应加保护……你校如为保障安全,最好先采取临时措施以免塌损,但应以不改变原建筑或能恢复原状为原则。”然而,1967年11月,以“破四旧”为名,“造反派”一声令下,长安阁被捣毁殆尽,夷为平地,明崇祯辛巳年(1641)监制的大钟作“废品”出售,“长安古庙”石雕门额作地基使用,主要木构件或被木匠收购或作柴火焚烧,物化的建筑艺术品不复存在。

  读书慧业志凌云

  历史上,长安阁曾孕育、萌发、培植着家国情怀。儒家修齐治平的人文理想说到底就是读书报国的家国情怀,是与国家民族休戚与共的壮怀,是以百姓之心为心、以天下为己任的使命感。其典型就有林则徐的老师赵睿荣,曾4次在长安阁下读书教书。

  乾隆四十年(1775),赵睿荣舞象之年(15岁),“遽忝执经之列”,随叔祖赵朴(赵正烇)在长安阁读书。赵朴“年弱冠授经里门,不数年,治砚于剡,凡剡西诸英髦多出先君门下。……复授徒古长安庙(慧业书院),所从游俱一时知名士,立教之法以经义为上”。赵朴对赵睿荣“辱讲指画,时谆谆以大成,相敦最凡”。后来,“义不忘君国”的赵朴之子赵文河也成为赵睿荣的老师。在赵朴父子的耳提面命之下,少年赵睿荣深明长安阁之寄寓所在,萌发了“心系苍生”的使命感以及建功立业的入世雄心。不久,赵睿荣“弱冠声鼎鼎侪辈”,因诗赋出众而被内阁学士窦光鼐赏识。

  乾隆四十九年(1784),赵睿荣复读书于长安阁慧业书院,这是他为科举前所做的准备。其间,他多次登临长安阁,并赋诗多首。

  乾隆戊申(1788)赵睿荣浙江乡试中举,时年28岁,他作《乡闱闻捷》诗,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了信心,希望从此能一展抱负。他在《秋捷呈秀水朱仁圃夫子》一诗中发出这样的豪言:“丈夫出身论报国,誓非温饱甘肥脓。”为官旨在报国为民,哪管自身温饱。

  赵睿荣所作《雪中登长安阁》诗

  两年后,赵睿荣中进士,遗憾的是恩师王杰与和珅不合,赵睿荣不仅殿试名次由二甲第11名落为三甲第30名,无法入翰林,而且迟迟不得授官。流落京城七八个月后,他无奈回到东阳,开始了游走各地讲学的经历,曾在长安阁慧业书院、郭宅石洞书院、嵊州鹿门书院、永康从公书院、新昌南明书院等地担任讲席。“麟阁心犹壮,鸡窗愿未违”,赵睿荣初心不改,期待有朝一日一展才华,报效祖国。嘉庆四年(1799),和珅死,赵睿荣终于等到了赴吏部补缺出仕的机会。只道“文章报国从今始,廉让持家忆旧传”,不料,赵睿荣所得仅一小小德化县令,又怎能满足他那“丈夫出身论报国”“要与苍生脱辛苦”的雄心大志呢?

  然而,即使山区小县,赵睿荣如子游治武城,牛刀割鸡,明义厚德,一行仁政,“甘棠荫护七闽天”“优礼文士,勤考课。……建文昌庙、鸣凤桥。倡举有功”,还在德化龙浔书院兼任讲席。德化一地民风渐淳,士风丕变。当时,李殿图任福建巡抚,赵睿荣“以政绩、文章最被赏识”。

  怜才祓濯林则徐

  今人看来,赵睿荣最伟大的成就是培养了一代爱国名臣林则徐。

  嘉庆十一年(1807),赵睿荣提调正五品福清海防同知。林则徐于1804年秋中举,其时在赵睿荣门下当书启。赵睿荣见林则徐勤奋好学、忧国忧民,是个有志向的男子汉,因此特嘱他“来县衙和我儿一同读书”。从此,林则徐便夜夜受到赵睿荣的亲诲。故林则徐诗中有“微名弱冠忝终军,多荷怜才祓濯殷”之句。

  林则徐题写的“大夫第”

  赵睿荣被委任闽南缉捕海盗,林则徐也有机会了解到走私鸦片的情况和鸦片流毒,后来“虎门禁烟”的壮举不能不说没有受此影响。

  一年后,赵睿荣因不忍“以我故杀人”,放走“奸民”,受到上司责难,无奈辞职归乡,再次在长安阁授书。赵睿荣年轻时的理想和抱负被暗无天日的官场无情地吞噬,他匡时救世的雄心和才干,也无从施展。即使如此,赵睿荣还吟诗“疏狂对樽酒,何日请长缨”“丈夫遇合会有待,肯随俗好为酸醎”,不放弃出仕报国为民的初衷。

  又一个漫长的13年等待,嘉庆二十五年(1820)六月,吏部制签发赵睿荣到江西。次年奉特旨充同考官,后又历署吴城、建昌、河口同知。其间,二子一女先后去世,忧劳成疾的赵睿荣竟卒于瑞州府署,享年仅65岁。

  林则徐在任江苏巡抚时,不知业师已故,还差人到东阳探望,还为赵睿荣故居题匾“见大堂”,又写了悔木府君赞:“夫子以高才宿学,出牧闽疆。调升繁剧,晋擢章江司马。上游依重,奏蒙简命,特与分衡。旋终任所……”落款为“闽中授业门生林则徐”。

  《悔木山房诗稿》中的林则徐手迹

  此前,嘉庆甲戌(1814),林则徐还为业师诗集《悔木山房诗稿》题写诗歌4首,表达对业师的敬仰与感激之情。

  名彦竞出号黄埔

  赵睿荣去世后,慧业书院一度消沉,但读书报国的信念依然传承。

  咸丰年间,举人赵渊英任慧业书院掌教,一时名彦尽出其门。赵渊英6岁入长安阁读书,过目不忘,有神童之称。精通经史,浏览百家,所写辞赋,风华典赡,传诵一时。21岁县试得冠,越三年,乡试中举,后两赴礼部试不得,自此屏迹家居,然寻师问字者座几为满。后赵被推为慧业书院掌教,所得束脩,马上用以赈济生活困难的乡邻。

  赵渊英的高徒中就有革命志士蔡汝霖。蔡汝霖于光绪二十三年(1897)乡试中举。次年会试,在应试策论中力主变法图强。孰料试后即遇戊戌政变,遭守旧派排斥而名落孙山。遂摒弃举业,致力教育救国,东渡日本考察教育,回国后于乡、县、府、省城四地办学。创办《萃新报》,加入同盟会,武昌起义炮响,蔡汝霖与邑人李谷香等领导杭州举义。1913年,蔡汝霖被推为国会众议院议员。袁世凯窃国,蔡汝霖出任浙江护国军政治顾问。

  国难当头,1942年日军铁蹄踏进东阳县城,东阳中学避迁南乡雅坑。日寇为了进一步实行奴化政策,与汪伪维持会长樟涵等人,拟建伪东阳中学,企图对青少年进行奴化教育。北麓中学的创立,是对日本侵略者奴化政策的沉重打击,为东阳沦陷区及邻县许多青少年创造了一个难得的求学机会,维系了东阳江北地区的文脉。

  抗战胜利后,北麓中学迁入长安殿,也汇入长安阁读书报国的序列。如今,巍山高中已经培养3万多名毕业生,涌现了少将赵渭忠、胡世浩、蔡明和赵新,中科院院士麻生明,中国工程院院士郑津洋,中科院海外评审专家、美国电气电子工程师协会院士周孟初,加拿大皇家科学院院士李杏放,新西兰皇家科学院院士应旦阳,中科院物理研究所副主任胡江平,浙江省委原常委、公安厅厅长斯大孝,浙江省原副省长卢文舸,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浙江农林大学党委书记沈满洪等为代表的优秀北麓人,被誉为东阳的“黄埔军校”。

  巍山高中一批优秀的学子继承长安阁读书报国的传统,呼吁重建长安阁。如今,长安阁重建有望,东北乡修齐治平的600年文脉也将得以赓续。

  文星高朗耀巍山,育千秋俊秀;昌运绵厚泽北麓,祈万众长安。

责任编辑:刘海杰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