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东阳新闻网 >  时政新闻 

带得走的家乡味

2023-02-09 14:16:26 来源:歌画东阳客户端 任振江 通讯员 王湘

  酥脆的番薯片、甘甜的红糖、爽滑的索面、劲道的粉干和醇香的酱油……这是六石的“家乡味”。元宵一过,意味着年节的结束,最后一波游子们即将离乡,看一看他们行李箱里都打包了哪些“带得走的家乡味”。

  湖心塘索面:长长久久是乡愁

  2月6日上午,打算正月十八离开东阳去重庆工作的湖心塘村村民徐向群,特意赶到村里制作索面的农户家,买了10余斤索面准备带到重庆。徐向群平日在重庆渝中区朝天门做精装修工程,在重庆已经待了五年,每次过去都要带家乡的特产——湖心塘索面。

  对在外工作的人来说,家乡的味道是一种复杂的味道,时而甜蜜,时而酸苦。而家乡的食物是慰藉在外游子最好的方式,想家时,来一口家乡的索面,既满足了味蕾,又缓解了思乡之苦。“小时候我们自己也做索面,一般都是炒个鸡蛋放在煮好的索面上,那叫一个香。现在村里做索面的人少了,我们自己家也不做了,所以每次回家都要找到还在做索面的农户那,买些带到工作的地方。”徐向群说。

  湖心塘索面,有着几百年历史的传统手工技艺,大多采用上等白面制作,面条柔韧细软、洁白均匀、口感劲道、弹性十足。很久以前,当地老辈人眼界有限,认为绳索是他们见过最长的物件。而他们做出来的面条就像绳索一样,能整束盘绕于谷篓容器里而不易断,因此将面条取名为“索面”,有着长长久久、多福长寿的寓意。如今的湖心塘索面,已经成为六石的味觉标识,占据着东阳人的餐桌,承载着一代代东阳人的记忆。

  “索面分两种,一种是圆的,一种是长的,我比较喜欢吃长的,能在外面吃到家里的味道,也是一种幸福了。等吃完了,我就让朋友再寄一点过来。现在物流这么方便,快的话早上寄晚上就能吃到了。”徐向群笑着说。

  下汪红糖:关于甜味和幸福的注脚

  2月4日下午,六石街道下汪小区的吴佳铭一家正在为元宵节迎龙灯事宜作筹备,身高1米92的他接过父亲的接力棒,肩负起扛“龙头”的重任。

  元宵节过后,吴佳铭和妻子便要动身返回河北石家庄的工作岗位。临行前,他的行李箱里,总少不了浓郁甜蜜的家乡味——下汪红糖。

  “出远门的时候,总会带上一些。如今红糖的新产品越来越多,有红糖切糖、红糖麻花、红糖香榧、红糖沙琪玛等。”吴佳铭东阳高中毕业后,2009年去1400多公里外的西安就读第四军医大学。

  假期返校时,战友同学之间少不了“切磋”一番各自家乡的美味,吴佳铭带去的各种红糖产品颇受大伙欢迎。“北方人其实不太喜欢吃甜的,我们一个班10名同学,我每次带去的几桶红糖不出两天肯定被抢光了。”

  在吴佳铭的记忆里,相较于红糖那厚重绵实的口感,鲜食糖梗才是秋冬时节不可多得的田头美味。新鲜糖梗是榨红糖的原材料,“小时候过年,奶奶带着我们从田里现摘新鲜糖梗,边晒太阳边大快朵颐,汁水四溢、鲜甜可口。我小时候牙口很好,糖梗的关节处也能轻松咬开。嚼完以后的梗渣经过日晒,还可以充当土灶的燃料。”长辈的温存呵护与糖梗的清新甜蜜一道,融化印刻在吴佳铭对家乡的独家记忆中。

  下汪早年间是远近闻名的糖梗种植村,家家户户以种植糖梗为业。因土质为沙土,下汪出产的糖梗节头长,皮更薄,甜度更高,一直是市场上的抢手货。收获的糖梗除少部分留以鲜食外,大部分被送往村里的糖厂,榨糖水熬制红糖。勤劳节俭的下汪人,靠着种植糖梗榨红糖的微薄收入,支撑起一个个家庭,养育了一代代的下汪人。

  从西北到华北,吴佳铭现就职于石家庄的陆军军医大学士官学校,一年之中回家乡的时间少之又少。成家后,这一份长久以来承载着父母关切与期盼的红糖自然就交到了妻子手里。“我母亲总说,北方秋冬天气冷,多吃些红糖对妻子身体好。我们自己在石家庄常会做一些红糖鸡蛋、红糖姜茶等,已经是一种生活习惯了。”吴佳铭说。

责任编辑:刘海杰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