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东阳新闻网 >  时政新闻 

非遗如何活化?看他亲手营造的家

2023-02-22 11:14:56 来源:歌画东阳客户端 吴旭华

  杭州西湖之畔,有座五云山,山脚绿荫掩映的欧式别墅群里,有一幢浅棕色的木结构两层半小楼,粉墙黛瓦格栅门窗,洋溢着浓郁的中国风。这就是国家级非遗项目卢宅传统营造技艺金华市级传承人、东阳籍古建营造专家赵一豪的家。

  这幢建筑面积为400平方米的小楼,赵一豪打造了3年,遵循最传统的宋式营造法则,融入了“东阳帮”千年沿袭的传统营造技艺。建成两年来,它已经成为众多设计师打卡之地,许多业界朋友看后直呼“慕了”。不仅如此,充满宋式风情的庭院,随意中见严谨,自然中见雅趣,每一处看似寻常却奇崛。

  “这是我对东阳传统民居营造技艺活化的一次试验。因为是我自己的家,在设计上也就随心所欲。”这位70后非遗传承人坦言,设计的本意是让生活更美好,建筑设计既不是对流行方案的复制粘贴,也不是对传统模式的全盘照搬,而是立足生活所需,兼顾美学、生态、文化等功能的创造。

  就地取材,让房子恢复“呼吸”

  在杭州打拼20多年,大城市忙忙碌碌的生活,让赵一豪和妻子都患上了“城市病”,特别是鼻炎严重。这对从事建筑设计的夫妻很多次寻找过原因:住在市中心,空气质量相对较差;火柴盒式的房间晚上关闭门窗就空气不畅,睡了一觉后仍是头晕脑胀。“都市钢筋水泥的建筑,不管是大别墅还是大平层,都是封闭空间的叠加,睡了十几个小时,都是在呼吸自己排放出来的二氧化碳。”这样的生活环境,让赵一豪夫妻萌生了搬离市中心、过半隐生活的想法,经过几年寻觅,他们在五云山下购买了一个小院。

用东阳传统营造技艺打造的宋式建筑

  买的是房,其实更多是买环境。这里浓荫遮蔽、曲径通幽的山林,让夫妻俩有更多机会亲近自然,改善体质。但原先的欧式别墅依然是封闭式空间,于是赵一豪决定实施改造。他拆除了不会呼吸的水泥砖块、洋瓦瓷砖,用粉碎机粉碎后,连同建筑下面的黄土一起,拉到东阳乡下做了一年多的实验,最后将它们还原成夯土墙,作为建筑的一部分被重新利用。厚达45厘米的夯土墙体,夏可隔热,冬可保暖,比传统的砖墙节能一倍。

  “东阳传统民居所用的泥、木,都是会呼吸的材料。”赵一豪提及一事,地处江南水乡,无论是杭州还是东阳,气候都多雨潮湿,下大雨之前经常会有“回南天”,此时钢筋水泥的房子里面经常是湿漉漉的,这就是现代建材无法通过“呼吸”吸收水汽所致。但是古人营造的泥木结构房子就几乎不存在这种现象,因为木头和泥土会“呼吸”,把多余的水汽吸收进去,而在干燥时又会缓慢释放水分,使得屋子始终保持合适的干湿度。为了让房子住着更舒服,他还在房子下面做了架空层,铺上二三十厘米厚的竹炭,再铺上白石灰,然后相继铺上泥土、碎石骨料,不仅隔绝了地下的湿气,而且防止了虫害,整幢房子做到了冬暖夏凉。

  除了无法自行生产的木头、瓦片等,这幢房子的建筑材料基本上取自原地。赵一豪说,“就地取材”是传统营造技艺的一大法则,它不仅有利于节省建筑成本,而且都是可再生的绿色材料,可通过“呼吸”让建筑持续存在。

  “有许多人质疑夯土墙建筑不够坚固,事实上,经科技加持,夯土墙的牢度远胜往昔,可以用于建造大型建筑。而且,较之木、石、金属等,泥土最环保,拆除后回归自然,不会产生废料。”赵一豪认为,如果把古人的技法运用到现代建筑里,将大大减少建筑垃圾的数量。

  开放和合,让房子拥有“气场”

  走进赵一豪的家,迎门是玄关,一堵照壁开着月洞窗,透过窗户可以看到里面方正的中庭,这是中国人典型的“方圆相济”处事原则在传统营造中的体现。玄关左侧是茶室和客厅,右侧是书房,落地玻璃窗把室外自然光接引而入,视感柔和舒适。

透过玄关的月洞窗,可以看到方方正正的中庭

  立于两层挑高的中庭内,右侧是开放式厨房,左侧是楼梯,阳光从头顶洒落。这正是东阳传统民居庭院在现代建筑中的活化。因为整幢房子的进深较长,如果按别墅的设计理念,无法解决自然采光问题,空气也不流通。所以赵一豪把北边屋顶设计成玻璃顶,铺上金属卷帘。帘卷帘舒,阴晴晦明,只要坐在餐桌边上,就可感受到屋外美景。不仅如此,中庭还像中央枢纽一样,贯通了整幢房子的上下左右,气流在这里升腾下沉,吐故纳新。

室内

  在这幢房子的一楼,所有的空间都是开放的,仅用纸糊木格栅作为虚隔断,让人在移步换景中感受到空间的转换。而在二楼的4间卧室,门上都开设了气窗。“气窗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建筑上很是普遍,像我们小时候的教室,前后两扇门,门上都有气窗。这样一来,屋子里挤着几十个人也不会觉得气闷。”赵一豪回忆,90年代起,气窗忽然集体消失。“在传统民居中,室内空气始终是和外界对流的。这不仅是因为木结构建筑有缝隙,还因为古人永远开着一扇窗用于通风。东阳传统民居里门窗基本上有两层,外层是花格栅,内里是木隔板,睡觉的时候,内层木隔板会放下稍许,利于空气流通。”于是,他在自己家里恢复了气窗。气窗还“拯救”了小卧室。“丈室纳沧海,尺案见桃源”,古人认为卧室不能太大,否则会导致气息消散,不利于修身养性。特别是在晚上,人体气温下降,小空间更有利于聚合气息以保暖。在现代建筑里,小卧室尤其需要气窗来流通空气。“在这样的屋子里哪怕只睡6个小时,起来后也感觉神清气爽。”

  与卧室的“缩小”相反,对于客厅、茶室、餐厅等,赵一豪则予以“放大”,在气息流动的同时可以容纳更多人。他坚持一个很传统的理念:一家人和谐地围在一起,才能和合共生。“就像我太太做饭,快做好时喊一声‘可以吃饭啦’,我们就从房子各个角落围拢过来,家的概念就这样出来了。”

  赓续传统,让房子可以“传承”

  “自己的家,反而是最难设计的。”当年在设计时,赵一豪和妻子想得更多的问题是:什么样的房子才能让下一代乐于传承?“东阳传统民居保护状况不容乐观,一个重要原因是无法满足现代人的生活需求。而现在许多人购买建造的房子更像件商品,随时可以转卖,房主也知道它们没有文化传承价值。”在一次次的思考中,这对夫妻决定建一幢既能满足生活需求又有美学价值的房子,让它成为真正的“传家宝”。

  杭州的土地寸土寸金,赵一豪却没有贪大求洋,房子只有两层半,在整个小区里高度“最低”。他说很多私家楼房第三层以上空间基本闲置,因此没必要多占空间。“东阳传统民居都只有两层,民国时期才出现三层楼。这固然是当时营造技艺和建筑材料限制所致,但这样的居住方式很接地气。”他别出心裁地“移植”了东阳传统民居中的腰檐,宽大的腰檐不仅美化了房子的外立面,还挡住了炎夏烈日,冬日阳光却可无遮拦地进入室内。腰檐下的走廊,就是东阳传统民居中“阶檐”的变形。二楼的室外走廊用了透明的玻璃围栏,既保证了安全又愉悦了视觉。这其实也是赵一豪对东阳传统营造技艺的活化——东阳传统民居二楼虽有走廊,但外立面一般看不到走廊,除了民国时期的“走马楼”。为了保护夯土墙面不受雨水浇淋,他把屋顶设计为悬山顶,东西两侧出檐更宽,取代了东阳传统民居常用的硬山顶。檐下紧挨围墙的狭弄里,种植着几竿细竹,安放着石案和观赏石。

围墙边的观赏石

  在设计界,赵一豪以综合运用东阳木雕、竹编等传统工艺装饰仿古建筑为特色,而在自己家里他却果断地删繁就简,让房子保持着清水出芙蓉的清雅本色。对此他说,东阳传统民居中的木雕装饰主要用于厅堂等公共空间,私人生活空间追求简朴,只有门窗会用木雕装饰。“因为杭州是南宋皇城,所以这幢房子带着宋式建筑的基因。虽然南宋时东阳建筑工匠参与营造了皇城,促成了江南重要建筑行帮‘东阳帮’形成,但那时木雕并未成为建筑装饰主流,国家财力也不允许这样的奢靡,直到明代才开始用木雕装饰建筑。”也因为如此,整幢房子的木架构全部运用宋代《营造法式》里记载的榫卯结构、格栅门窗,简约中透着优雅。

  晴天,莳花弄草;雨天,风檐展读。在云卷云舒中静度流年,在半隐半显中感受脉动,这样的生活,无疑是令人向往且羡慕的。“作为一项非遗,东阳传统民居营造技艺该如何融入现代生活?其实,把它融入自己的家,就是最直接的非遗活化。”赵一豪说,传统营造技艺要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就要用传统技艺营造更多更美的现代诗意生活空间。

责任编辑:刘海杰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