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东阳新闻网 >  时政新闻 

三十而立启新程

2023-03-01 13:32:35 来源:歌画东阳客户端 吴旭华
  确乎有点沧桑,似乎有点慌张。

  在30岁的节点,这张报纸被ChatGPT撞了一下腰。

  作为一款人工智能聊天机器人,一个AI语言模型,它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会写论文、写剧本、写代码,至于新闻报道更不在话下。

  这样的场景,30年前的那群年轻人何曾想象到?当年的他们,意气风发,挥斥方遒,每天奔走于会场和田头,于夜阑人静时握笔将一页页方格纸填满,完成组稿后坐着三轮车赶到六石的一家民营印刷厂,排版、校改、付印。

  30年,是时间,是故事,唯独不是算法。一座城市的天光云影、天翻地覆,足以让任何人工智能产品的知识储备捉襟见肘。即使它有强大的信息整合和对话能力,但它空白的经历和体验,无法让它成为合格的时代记录者。

  30年,于一张报纸而言,它不仅记录并呈现了城市的变迁发展轨迹,更收藏并发酵着编读间相濡以沫的深情。宋代学人邵雍言“三十年间更一世”,30年是人间更迭一世的时间。我们和这张报纸,居然已经走过了一世!

  垂眸无限感慨,抬眼满目繁华。

  从位于吴宁台畔老市政府的办公室,到后称东阳“中央大道”的人民路上的东阳报大楼,再到东阳江大桥南桥头的东阳日报新闻中心,直到跨江落址于东阳江北岸的市融媒体中心大楼,30年中的4次迁址,我们亲历了城市的扩张拔节。这期间,从白云商贸园到东阳经济开发区再到木雕小镇,直至新材料“万亩千亿”产业平台,我们见证了工业园区、特色小镇、现代新城的能级嬗递;从东博会到影视文化节再到世界东阳人发展大会,我们记录了工艺美术、影视旅游、地瓜经济的迭代升级;从中国建筑之乡到中国磁都再到规划中的“中国药谷”,我们目睹了建筑、磁材、医药等产业相继迈入产值百亿元集群并迈向千亿目标;从东阳人文精神到东阳人五大特质再到东阳人精神,我们体悟了内生力量对城市发展的赋能赋魅……

  ▲1993年1月至6月,本报复刊初始办公地点:东街1号原市府大院西侧门楼二楼。

  ▲1996年7月至2003年2月,本报办公地点:市区人民路113号。

  ▲2003年3月,本报启用新闻中心大楼,办公地点:市区人民路222号。

  ▲2019年7月30日,市融媒体中心正式揭牌,办公地点:市区学士北路6号。

  一万一千多天,时间如流水,前波让后波。8796期报纸,如一片耸立的芳林,陈叶催新叶,催着报道不断更新,催着报人不断蜕壳——就像螃蟹,一生中要蜕壳18次,经历九死一生才能成长。在一次次媒体变革的潮起潮落中,我们的报纸一次次破圈走向成熟,“新闻为民”的理念更加执着,践行“四力”的脚步更加铿锵。

  三十而立。一张记载城事的报纸,其立身立业之本,在于城市之“立”。感谢这座城市和它的人们,用不断转换的新赛道、汹涌澎湃的新动能、层出不穷的新典型、一日千里的新业绩,提供了媒体创新的新资源;用不断消弭的边界、紧密相拥的跨界,提供了媒体融合的新样本。一次握手,促成了农民和导演的跨界,从此有了横店影视城,有了东方好莱坞;一次合并,打破了村庄和村庄的边界,从此有了中国第一村,有了农村第一城;更有一次次的思考决策,催生了一项项史无前例的创举。30年,当惊世界殊!

  2023年3月1日,东阳日报复刊30周年。站在时间的原点,回望30年前扬帆起势以启山林的情景,江风满怀,细雨洗心,历历在目的是这张报纸的前世今生:从四开黑白小报到对开黑白大报再到对开彩色大报,从四开四版到对开四版再到对开八版,从每周三报到每周五报再到每周七报,从周末版到月末版再到每周五个周刊,一路且行且歌,媒体融合风起云涌已然成势,一张扁平化的报纸已崛起为一个多元化的媒介生态圈,且在不断地补链强链,打造更多地方媒介圈层。一代接一代的报人,也摇身成为融媒弄潮儿,勇立潮头。

  此刻,东江水暖,春和景明。

  此刻,万物皆醒,美好可期。

  春天,是开始,是希望,是既往不咎,是来日方长。长到生生世世,长到一往情深。

  三十而立,新程再启。既然在30年前的那个春天选择远航,一纸风行,那么,未来的日子,我们便继续选择将这份长情托付于这份报纸,风雨兼程,奔向远方!

  值此30周年之际,

  本报特推出8个版面的纪念特刊

版面编辑:郭好进、吴旭华、郭跃平、张耀、马卡佳、杜思远、张婕、任旦雯

责任编辑:刘海杰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