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东阳新闻网 >  时政新闻 

乡土 乡亲 乡情

2023-03-03 10:08:53 来源:歌画东阳客户端


庆祝《东阳日报》复刊30周年


《岁月如歌——我与东报的情缘》

编者按:三十而立,三十而“丽”。3月1日,《东阳日报》将迎来复刊30周年。作为复刊30周年系列庆祝活动之一,本报今起推出《岁月如歌——我与东报的情缘》栏目,择优刊登亲爱的读者与东报之间的故事。

作者丨徐步文

乡土 乡亲 乡情

每天早上,我都会从江南步行或骑自行车到江北上班,一路哼着“一条大河波浪宽”,走马观花,观察自己所在的城市。

途中,会经过多个阅报栏,每每都能看到有人在全神贯注地阅读《东阳日报》。“手机在手、信息全有”的当下,街头的阅报栏还是有不少忠实读者,这一现象引发我的思考:《东阳日报》魅力何在?

从单位收发室将一大摞报刊捧回办公室仔细阅读,学习各家报刊文稿、图片的精妙之处,隔壁办公室的同事过来翻阅,率先捧读的必然是《东阳日报》,次数多了,我也纳闷,这究竟为何?《东阳日报》魔力何在?

《东阳日报》复刊30年了,我与“她”也相识了30年。30年来,我不在报社领工资,但一直将自己视为报社人。

如果我没记错,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当时还在市委宣传部工作的赵志强编了一份小报《东阳宣传》,在市文化馆工作的赵晨红编了一份小报《东阳文化》,这两份小报我都投过稿。有一次,我写了一篇《千呼万唤〈东阳报〉》,投给《东阳宣传》,赵志强专门打来电话:“写得好,简直太好了。”此稿后来在《东阳宣传》1版刊发。

后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东阳新闻宣传事业也朝气蓬勃,《东阳报》终于复刊了(2001年改为《东阳日报》)。

最初,东阳报社办公地点设在东街1号。我当时在城中派出所供职,每当有新破案件、救援救助的新鲜案事例,就第一时间采写,完成审稿手续后,再工工整整抄写好,直接送到编辑部,一回生、二回熟、三回成为老朋友。有一次,南山失火,我们在所领导的带领下上山灭火,鏖战到凌晨终于将火扑灭。回到所里后,我冲了一把脸,就连夜赶稿,等天亮后送到报社,编辑们看到我浑身污垢,还是个大花脸,都吓了一跳。

当时,报社人才济济,高手如林。包中庆、赵志强、贾志光、蒋宝仙、朱榕贵、赵晨红……一次次交流多了,我获益匪浅,他们都是我的良师益友。

我与报社的关系,不仅仅在投稿、发稿。当初,由于《东阳报》初办,发行、经营有一定困难。每到征订季节,我也曾上门动员征订,有投送不到户的情况及时向报社反应。赵志强曾说:“我们是一份一份抓起来的。”成就一番事业,都得艰苦打拼,一脉相承。

由于条件有限,当初印刷设备技术尚有不足。有次我回老家过年,年初二上午,村中一位长辈气呼呼地找到我,递给我一份刚收到的《东阳报》,我一看心头紧了——版面上都是油墨,他生气地说要寄给市领导投诉。我赶紧请他坐下,给他泡了茶,好言好语相劝,直至他气消。后来,报社的印刷设备更新升级,印刷质量“杠杠的”,不仅《东阳公安》在报社编排印刷,临近的县市报也委托印刷。由此可见《东阳日报》事业的长足进步和可持续发展。

每家报社都有自己特色的栏目品牌,需要事先策划。凡是需要我出力时,我从不含糊。有一回,我与蒋宝仙合作,深入看守所(当时在东街)采访,后来报纸整版刊出《来自高墙内的报告》。看守所当时在社会上多少有些神秘,此稿是东阳解放以来第一次报道看守所,也是金华全市、浙江全省第一次公开报道,市面上争相传阅,可以说是当时的“爆款”。

1996年至2002年,我到金华从事公安宣传工作,与《东阳日报》接触少了,但关注关心关爱《东阳日报》的情谊没断。当时,金华市民广场阅报栏居然有《东阳日报》,每次路过我都要看看。我采写的有关东阳公安的稿件,觉得质量尚可的,也有投稿。

2002年2月,我回东工作,与《东阳日报》的对接就更密集了,只不过现在已是信息化时代,不用再送稿了,投稿只需键盘一按就行了,十分方便,不过也少了当面请教、沟通的机会。

诗文随世运,无日不趋新。《东阳日报》深耕乡土、博爱乡亲、情系乡情,这就是其魅力所在、魔力所源。

责任编辑:刘海杰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