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东阳新闻网 >  时政新闻 

我敬东报是吾师

2023-03-08 09:14:56 来源:歌画东阳客户端


庆祝《东阳日报》复刊30周年


《岁月如歌——我与东报的情缘》

请输入图片描述

编者按:三十而立,三十而“丽”。3月1日,《东阳日报》将迎来复刊30周年。作为复刊30周年系列庆祝活动之一,本报今起推出《岁月如歌——我与东报的情缘》栏目,择优刊登亲爱的读者与东报之间的故事。

作者丨胡利群 

请输入图片描述

我敬东报是吾师

最近几天,陆陆续续在朋友圈看到《东阳日报》复刊30周年的纪念文章。许多熟悉的资深报人、通讯员追念往昔、饱含深情的文字,触动了我的心弦,让我思绪万千,感慨时光荏苒,岁月如梭,我们都已经不再年轻。感慨东报30年栉风沐雨,一路花开,硕果累累。作为一名曾经的通讯员、忠实的读者,加上多年在综合部门工作的经历,让我与东报有太多的际遇、太多的交集,更有一份特殊的情感。

回忆起参加工作以来与东报结缘的那段难忘岁月,我总是心怀感恩。1997年我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在防军初中担任语文教师。我虽然是学中文的,但当时对写文章并不感兴趣。我最大的愿望是有朝一日能调到城里当一名老师,并为此作了人生规划,就是努力教书,争取早日进城。一段时间后,我发现,要实现这个愿望很难。后来,我萌生了当记者的想法,希望自己能成为“无冕之王”,于是开始尝试着写些小文章投到报社。

当时,学校里还没有电脑打印,也没有传真机。文章写好后,要工工整整地抄在方格稿纸上,然后寄出去。但是一篇篇长长的文稿投出去后,都如石沉大海,杳无音讯。偶尔发出来的,还是被编辑整成了一句话新闻,放在简讯栏里。这让我非常沮丧,更让我反思。我开始对比研究《东阳报》上的文章,题材差不多的文章,为什么我写的就不行?通过比较和反思,我慢慢懂得该如何抓亮点,如何找切口,如何拟标题,如何以小见大,如何对素材进行取舍。这是一个非常有效的学习过程。终于,一篇300字左右的稿子见报。这是我的处女作,虽然文章不长也不在重要版面,却给了我很大的信心。

几篇小稿的发表,让我小有名气。2002年8月,我被借调到镇政府上班,写通讯报道成为主业。乡镇与学校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天地。我生性内向,不善于与人交流、沟通。为适应工作,完成写稿任务,我必须走出去,去寻找线索,去采访,去与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我开始广交朋友,包括《东阳日报》很多记者,他们有时候也会给我点题,让我写些大稿。我发的稿子越来越多,头版头条也上了不少,得到领导的肯定和赞赏。

这段时间,《东阳日报》就像灯塔、像导师,指引着我成长进步。特别是看了朱榕贵、陈林旭和吴旭华等记者的文章后,我对他们的才华、文采钦佩不已。我觉得报社是个人才荟萃的地方,与他们比,自己差距很大。因此,我只能笨鸟先飞,把所有心思都用在写稿上。同样一篇稿子,人家只要三成力,我也许要用十二分的功夫。有一天,胡剑文对我说,编辑喜欢用我的稿子,因为一个标点和文字都不用改。这是对我莫大的肯定和鼓励,也说明我当时的用心程度。严格的自我要求和刻苦的实践,让我慢慢具备了一定的新闻素养,能准确捕捉到新闻点,有写不完的素材,也有源源不竭的动力。

在镇政府工作不到一年,幸运之门向我打开,我的人生翻开了新的一页。2003年8月,我通过考试选调到市教育局办公室,担任文字秘书,负责编辑《东阳教育》。这是我人生的一个转折点。应该说,如果没有写稿、当通讯员的经历,就没有我的今天。我从此与文字工作结下不解之缘。一年半后,我被抽调到市委先进性教育办公室,负责信息简报编辑和宣传工作,并很快被派往金华主题教育办顶岗学习半年,之后正式调入市委组织部,成为一名光荣的组工干部。在组织部,我依然与报社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不遗余力地通过报纸,把组织工作亮点和创新做法宣传推介出去。我还学会了写评论,感觉文字更有深度、更有力量了。那些年,我几乎每年都获评报社优秀通讯员,报社领导和朋友也给了我许多的关怀和帮助。我很感激,他们都是我成长路上的贵人。

我在组织部工作了整整七年。这七年,可以说是数年如一日,披星戴月、早出晚归、埋头写稿、默默无闻。我主要从事公文写作,刚开始接触公文时,我并不适应,起草的文稿,从文字表达到谋篇布局都带有浓浓的新闻色彩,这与机关文稿要求格格不入。这时,之前养成的比较和反思的方法让我受益匪浅,我拿自己的文稿和领导的讲话稿反复比较揣摩,很快就摸索出门道来。两者虽同为文字,套路却完全不同。新闻讲事实、抓亮点,形式活泼、语言生动;公文重层次逻辑,多是三段论,先作论述后作部署再提要求。但公文与新闻之间,又是相通的,新闻中很多做法、案例可为公文所引用,公文中蕴含着很多新闻信息,是宣传工作重要线索来源,两者息息相关。通过反思,我慢慢适应了公文写作,一头扎进了文山会海。对待文字,我还是一如既往地认真,很快成为组织部文字综合的骨干力量之一。

在组织部写了七年稿子,最大的感触是:要实践,实践出真知,实践是学习成长的必由之路;要吃苦,以苦为乐是大乐,要有去做越苦越累越没人愿意做的事的勇气,去享受衣带渐宽、不懈求索,迎头向上、突破迷雾,向阳而生、破茧成蝶的痛苦并快乐的过程;要热爱,只有对文字工作充满热爱,才能甘于寂寞,用心用情,让我们的思想化为工作的印记;要坚持,坚持到底总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只要坚持不放弃,再不起眼的小平台,也可以成为成就梦想的大舞台。

2011年10月,我从组织部调到市委办,到了一个更大的舞台。从2011年到去年12月,我从一名中层干部一步步成长为副市长。除了中途到乡镇和纪委工作了四年多时间,我基本上在市委办工作,而且都是在市委主要领导身边工作,历经四任市委书记,前前后后也是七个整年的时光。由于岗位职责的变化,到市委办后我就基本上没有给《东阳日报》写过稿子。但我依然是《东阳日报》忠实的读者,头版头条基本上每条必看,特别是涉及书记活动的稿子,我都会亲自把关。把关过程其实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这么多年下来,很少出现偏差,多次得到领导的肯定和鼓励。这凝聚着时政记者们无数个日夜的心血和汗水。时政记者跟办公室的同志一样,白天跟活动,晚上写稿子,“五加二”“白加黑”是常态。很多时候,领导讲话要录音整理,很费时间,经常熬到深夜。有时,引一句话、用一个词都要反复琢磨,这种付出是常人看不到的。我很庆幸,在市委办始终有一帮非常优秀的同事和记者站在我身边,给我出谋划策,让办公室高效运转,及时把发展的蓝图描绘出来,把市委的理念、思路和战略发布出去,把各界的思想统一起来,较好地实现以文辅政。

在此,我要衷心感谢与我一同战斗过的斯向阳、黄永强、胡剑文、包康轩、钱航滨、吕柳青以及当时金报的陆雍蓉等一代代时政记者,是他们用细腻、灵动、智慧的笔触和准确、朴实、真挚的语言,唯美、贴近、真实的镜头,记录了东阳最近十多年的发展变迁,记下了发生在书记身边的感人故事和难忘瞬间,见证了东阳这些年的飞速发展和沧桑巨变。

这里,我想对年轻的新闻人和同事们说:

文字工作是辛苦的。每一篇有思想、有智慧、有力量的文稿,都凝聚着作者的心血和汗水。机关大楼里,那些年纪轻轻却额头铮亮、头发稀疏的人,大多是和曾经的我一样的辛劳文字工作者。我们应该对他们充满敬意,他们是战斗者、是勇士、是脊梁!

文字工作是快乐的。要相信,有付出总会有回报。至少,当一件件作品经过精雕细琢而完美呈现,成就感油然而生时,我们的内心是激动的、幸福的。就像第一次投稿被采用时一样,那份激动深藏在记忆里,永远都无法褪去。

文字工作是神圣的。文以载道,文以化人,理应是文字工作者的不懈追求、崇高责任和光荣使命。当我们的文字充满对世间万物的敬畏、悲悯和感恩时,当我们能用美好、真诚、善良和闪耀着真理光辉的文字去影响感召他人、引领社会风尚时,我们就是伟大的。

《东阳日报》走过了30个春秋。而立之年,风华正茂。新媒体时代,任重道远。融媒体新一代的年轻报人,我基本上不认识了。但是我相信他们都是富有责任感、使命感并有崇高新闻情怀的一群人,他们一定能秉持新闻人的光荣传统,静下心来,不怕吃苦,用心去感受、领悟和弘扬文字的力量,让新闻推动进步。

衷心希望《东阳日报》越办越好,也希望自己,在繁忙的工作之余,还能像过去当通讯员时一样,经常写写文章。不为别的,只为守住当时的那份初心、那份感动、那份梦想。

请输入图片描述


责任编辑:刘海杰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