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东阳新闻网 >  时政新闻 

大家的“黉门”

2023-03-20 10:36:11 来源:歌画东阳客户端



庆祝《东阳日报》复刊30周年


《岁月如歌——我与东报的情缘》

编者按:三十而立,三十而“丽”。今年是东报复刊30周年,作为复刊30周年系列庆祝活动之一,本报推出《岁月如歌——我与东报的情缘》栏目,择优刊登亲爱的读者与东报之间的故事。

作者丨金柏松  

大家的“黉门”


微信图片_20230320101542.jpg

手机成瘾,报纸的吸引力大不如前,唯有星期三,期待《东阳日报》,期待“黉门周刊”。

缘结“黉门周刊”,始于我到市工艺精品馆工作以后。周刊宣传东阳木雕竹编的文章特别多。令我感动的不仅是周刊为东阳非遗文化不遗余力地鼓与呼,更因为这些文章的专业水准,许多采访大师的文章一看就知道不是大师说得出来的话,却是对大师手头技艺的精准解读。从精品馆到博物馆,周刊助力其发展壮大,先后刊发了《东阳木雕的百年追梦史》《精诚唤得精品来》《十年蝶变:从一厂之馆到中国之馆》《七年整理收集史料50余万字》等报道十多篇。

周刊在挖掘、解读、传承东阳地域文化方面取得硕果累累,从《山有嘉禾》到《宋韵东阳》,从系列报道到集腋成裘的文史著作。“吴旭华人文工作室”已经是东阳的文化品牌,这需要记者一以贯之的敬业勤奋和专业深耕。和吴旭华对谈特别轻松,她总能把我的思考、观点整理得条理分明、精准到位。2017年,吴旭华邀我去王坎头世美堂看雕饰,当时我还是古木雕的门外汉,觉得那些木雕很好,随手拍了些照片。2019年为著述《东阳木雕文化志》开始转向古木雕的研究,在翻看那些照片时发现琴枋上“芙蓉月 金云山作”的落款,开启了我对金云山的追踪研究之路,并因此对民国时期东阳木雕研究有了重大突破。后来每当有新的发现时,总是第一时间和吴旭华分享并邀她到实地采访,《东阳“最美牛腿”背后的“圆铃”高手》《罗青四和堂惊艳岁月》《兰溪姚村留存东阳木雕一缕遗韵》《佛堂红色建筑上的东阳木雕佳话》《雕成丽质难自弃 岁月从不败神工》等五版长文刊发后,引起了业界的强烈反响。后来,这些文章录入《东阳木雕文化志》。

老了怀旧,退休后偶尔写点回忆父母、回忆童年的散文,居然得到周刊“大家”的抬爱,先后见报了近三十篇,多为记忆深处的琐事。文章能够见报当然高兴,但更重要的是“大家”给了我自信。有一段时间文思枯竭搁笔了,“大家”鼓励我说文章很有价值,不仅可读性强,而且具有史料价值,提议写成“拾遗乡愁”系列。这让我豁然开朗,先后写作补齐了《练湖溪滩山(水、田)》《衣食住行 重走青春》《乡愁碎片》等系列文章。同时,我开始注重史实和时间节点的准确性,提升文章的史料价值。《一渠清水凉如许》《牛是农家宝》《老井》《灯管摇曳》等陆续见报,好评超出预期,东阳文史方家吴立梅老师鼓励我:“资料性、可读性、趣味性兼具,好文章”。

黉门,学校旧称。黉门“三乡”,文化高地。黉门“大家”,大家黉门。


责任编辑:刘海杰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