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点赞(0)
评论(0)
上一篇
下一篇
【红遍东阳】第三期——瑞山庙: 丰碑屹立 初心不改
源稿: | 发布时间:2021年11月22日 10:49:16 | 作者:记者 王晓辉 胡剑文 马卡佳 胡扬辉 杜倩 通讯员 陈可逸 | 编辑:李冻
(0)

     

马宅镇徐宅自然村,位于东磐交界处,四周群山雄踞。

红色的历史,在这里代代相传:

92年前,共产党领导的农民运动风起云涌,穷苦人民成立了农民协会,并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农民请愿运动;

70年前,南湖区自卫大队到这里起义,东磐办事处在大晒场上举行欢迎大会,整个南乡从此成为人民的天下;

……

跨越历史烟云,这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当年的穷山恶水,已经成为润泽南乡沃土的大型水库;村庄几经迁移,矗立起漂亮的民房,村道变得更宽畅,周围青山绿水,穿村而过的公路也已升格为国道。

7月30日,本报“红遍东阳”采访小分队走进这个位于库区、山区、老区的村庄,探寻时代发展的印记。

青山作证 红色传承

徐宅大桥边有一座庙, 墙上写着“东磐历史瑞山古庙”八个字,这里正是被写入中共东阳党史的瑞山乡农民协会旧址、瑞山乡农民请愿的集中出发地。

1927年9月的一天清晨,徐宅、石笋头、东坑口等10多个村的1000多农民在瑞山庙前集中。经组织者挑选后,400多名农民组成请愿队伍,由共产党员、农会骨干领头,浩浩荡荡地向县城进发。

这次请愿斗争,提出了撤职惩办土豪劣绅、依政纲实行二五减租、实行减息反对重利等条件,最终取得了胜利。这是东阳农民第一次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团结起来反抗封建地主阶级进行土地革命的斗争,有力地推动了全县农民运动的发展。

时代发展,山河巨变。上世纪70年代,这里修建起了南江水库。上世纪90年代,水库大坝提升,瑞山庙旧址处于水位线以下。为了保存革命历史遗址,徐宅村成立修缮委员会,筹集资金在原址附近修复了瑞山庙,同时修建了东磐烈士公墓。

“这期间,许多当年东磐支队的指战员都捐款捐物给予支持,徐宅及周边村庄许多村民也都捐了款。”现任徐宅自然村党支部书记徐云山介绍说,当时他正是筹建委员会的主任。

为了支持红色革命基地建设,马宅镇党委还号召入党积极分子和预备党员捐款。这一倡议得到大家的积极响应,捐款持续了十余年。

清明祭英烈,丰碑砺少年。东磐烈士公墓纪念碑前,现在还保留着许多绢花,这是湖溪镇西堆小学的师生今年清明节来扫墓时敬献的。“为着理想勇敢前进……”少先队员们在纪念碑告慰先烈,革命精神将激励一代又一代新人。

今昔种田 天壤之别

当年共产党在瑞山乡发动农民请愿运动,一呼百应,因为广大农民生活确实苦。

党史记载,瑞山乡辖徐宅、山店、马宅、雅坑和磐安部分村庄,方圆40余里。这片区域当时交通不便、信息闭塞,且山多地少,仅有的耕地大多集中少数地主手里,广大农民靠租种地主和公常的土地为生。土地贫脊,粮食产量低,租额却很高,农民过着“放下镰刀没饭吃”的生活。

92年过去,土地还是原来的土地,甚至因为修建水库,徐宅自然村的耕地比原来还减少了些,但农民的生活与当年相比,已为天壤之别。

今年52岁的吕新团是村里的一位种粮大户,四年前他不再外出打工,在村里承包田地种粮。

“第一年种了二三亩,割下的谷晒在公路旁,结果几位过路人看到后,来向我购买。几千斤大米,我自己还没尝过,都被抢购一空了。”吕新团说,种粮有奔头,所以他逐年扩大种植规模,承包的田地一年比一年多,今年已经达到70亩。这些年,收获的粮食都是顾客自己上门来购买的,自己从来不用外出推销。

有意思的是,买米的顾客自己找上门,发包田地的村民也主动找上门。乡里乡亲,承包额口头上说一说,秋后收获称一些米抵租金,双方都乐意。

“今年国家对种粮的补助应该会比往年更高。”吕新团笑笑说,自己种粮一项,年收入10万元是有的。

洗脚上田 勤劳致富

在徐宅村,更多的农民早已“洗脚上田”,从事各行各业,而妇女们大多从事来料加工。

从磐安嫁过来的羊妙翠,带着几位同村的妇女在自己家里做着圣诞礼品袋。她从事来料加工已经十多年,既是来料加工户,也是来料经纪人,村里村外有十多人为她家代加工。

“原料人家送上门,加工好后,人家又上门来运走。”羊妙翠说,家来公路边,这些来料加工生意都是送上门来的,这十来年,活儿几乎没断过。

68岁的徐福庆和老伴则是加工糖饧售卖。大热天,夫妻俩在火热的灶台边忙碌个不停,几个灶台上都叠放着七八个蒸笼,一看就知销量可观。

徐福庆说,他和妻子每天早上运糖饧到磐安卖,下午回来加工第二天卖的糖饧,如此循环往复,也不觉得累。

关掉饭店 保护水源

夕阳西斜,徐义林走出家门,前往村里的居家养老照料中心用餐。90岁的他,除了耳朵有点背,身体硬朗,生活起居都能自理。不过,他还是喜欢到居家养老照料中心用餐,一顿晚餐三四块钱,不贵,菜品多,而且热闹。

徐宅自然村现有600多口人,也许是山清水秀空气好,村中90岁以上的老人就有5位。居家养老照料中心已经坚持了四年,负责20多位老人一日两餐,可口饭菜让老人们都称心。

为老人们做饭菜的,是曾经在家办餐饮店的徐爱萍。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徐宅位于南江水库旁,一条公路穿村而过,一时间曾涌现十多家餐饮店,生意红火。但是,南江水库是饮用水的水源地,不适合开餐饮店。于是,大家响应政府号召,又将餐饮店关了门。

“不该赚的钱不能赚,作为党员,我们要带头。”徐爱萍的老公说。于是,烧得一手好菜的徐爱萍,就到居家养老照料中心为老人们掌勺,而她的儿子则到马宅镇区开了一家餐馆。

岁月不居 初心不改

徐宅党支部一度沦为软弱涣散党支部,去年调整后,新班子信心很足,很快就开始谋划改善民生项目。

村里门前坑清淤治污,是村里马上就要上马的一项工程。由于多年没有清理,这条小溪淤泥积沙较深,而且水质不好。“汛期过去,我们就要开展这项工程。”徐云山说,村里还计划在门前坑边修建几个生态洗衣房,改变传统洗衣方式,在方便村民洗衣的同时,保护生态环境。徐宅自然村还准备整理一处空闲地,为村民提供公共休闲健身场所……

岁月不居,初心不改。始建于上世纪90年代的东磐革命烈士陵园需要保护修缮,马宅镇党委、政府对此很重视。镇党委书记应定国表示,要让红色文化“活”起来,将其融入到农村基层党建与乡村振兴中,为推动马宅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这片红土地上,如今又在书写新时代的答卷。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