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点赞(0)
评论(0)
上一篇
下一篇
【红遍东阳】第五期——林甘村:红色基因在这里薪火相传
源稿: | 发布时间:2021年11月22日 10:49:19 | 作者:记者 李伟东 施顺辉 陈云 孙振华 卢玮 通讯员 施伟康 | 编辑:李冻
(0)

       千祥镇林甘村,古称“岭干”,位于东阳市南部,距离市区约50公里,与永康市上蒋村接壤,这是一个远离城市喧嚣、被青山绿水环抱的村庄,建村已有六百余年。旧时,因林甘村大人众,在千祥素有“上林甘,下金村”的说法。

    翻开东阳党史,可以发现,这个隐于山水间的村庄,有着一抹鲜艳的“红色”,1928年,青年教师施乐天发动群众建立农民协会,民主选村长。1949年1月,武工队进入林甘立足。4月,永缙东磐武工队成立,林甘是武工队在东阳的主要活动区域。在战火纷飞的年代里,林甘人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动人赞歌。
解放后,先辈们留下的红色基因,在时间的淬炼中不断成长壮大,代代传承,已成为当代林甘人的精神力量,指引着他们不断传承与奋进。7月31日,东阳日报记者一行走进林甘村,重温那些感动故事。

                          革命种子生根发芽
    施乐天,族名世康,乳名良久,生于1878年。在清末一次两千多名考生参加的科考中,他一举夺魁,但因对当时皇帝名字没避讳,而没有得到秀才功名。戊戌变法后,施乐天到金华的师范学校读书,学习了许多革命理论,毕业后,他回到村里教书,向学生灌输新思想,讲授三民主义,并提倡女子上学。
1927年,施乐天组织村里一批青年参加北伐革命军。同年,施乐天秘密组织村农民成立协会,带领学生到田间塘头,向农民宣传“二五”减租,深受广大农民拥护。
在农会轰轰烈烈的组织和推动下,林甘村“二五”减租运动当年即见成效,广大佃农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革命热情高涨。后来,因为伪县长以和谈为饵,诱骗乐天至东阳,又以共产党嫌疑分子为“罪名”抓捕,1928年被迫害死在狱中。
    虽然施乐天牺牲了,但他播撒的革命种子已经在林甘村生根发芽。对革命的队伍,林甘人是要钱出钱,要力出力。
林甘村虽然偏远但村民头脑灵活,富裕人家不在少数。地下党陈新发等武工队来林甘时,“开明地主”施伯朱,暗中资助粮食和雨具等物资,后来又将自家7间三层楼的房子无偿提供给武工队使用。类似的感动故事不胜枚举。
    岁月变迁,和平年代出生的我们,也许很难想象当年的林甘人需要冒着怎么样的风险为革命提供各种帮助,但走进村子,看看一幢幢老房子,走走被踩出坑的石台阶和石子路,仍可回味这段宝贵的红色记忆。
    “现在村里还有许多老房子,有土坯三层楼、民国西洋楼,还有青砖灰瓦的东派民居。最为典型的,是由上中下三幢组合而成的‘三幢头'。‘石板门堂石头墙,磨砖奏地石头窗',这是当年中幢景致的生动写照。”林甘村主要负责人马新华说,一些老房子已经没有人居住了,没有打理维护,如何保护这些古建筑是近些年村里一直在思考的。“老房子在日晒雨淋,变得岌岌可危。虽然大家都想把老房子留下修缮,但苦于没有经济来源,有心无力。”
    不过令人欣喜的是,这几年,许多从村里走出去的热心人纷纷回乡出资修缮古建筑。如学子施晨光直接出资帮忙修缮,让村里不少破败的老房重获新生。

                          9年 26万工 一泓碧水山间来
    在林甘村,有一座非常出名的水库——帕坑水库。“这个水库,是我们村民用肩膀一担子接着一担子,挑建起来的。40多年前,全村出动修水库的时候可热闹了。”马新华说,帕坑水库在1971年破土动工,到1979年底主体工程全部竣工,九易寒暑,投放义务劳力285000工。
    林甘村地处山区,遇上干旱的季节,农户喝水困难,农作物会颗粒无收。1971年,林甘村党支部号召农业学大寨,带领村民开工建设帕坑水库。“最初设计时,水库坝宽80米,后来为了减少对水库附近其他村庄的安全影响,又提高到了120米,增加了许多工程量。”
    那个年代没有挖掘机、推土机等机械装备,全凭义务人工,但林甘人咬定目标苦干实干,集一村之力,发扬“愚公精神”,村民每天爬岭五里,到水库工地,用一镐一锄和肩挑、背扛,建筑大坝。饿了,吃些带去的干粮;渴了,拿个碗到溪坑里舀山溪水喝;累了,就随地休息。
    与水库修建同步进行的是,隧洞的挖掘。要将流向瓯江的水,调头流入林甘村,就要打通一个穿山洞。“当时村民就用双手一点点敲,一步步挖。”村民施祖义曾是隧洞的放炮手,提起往事他仿佛历历在目,“安放雷管、炸药不能丝毫马虎,我们一般是傍晚放炮,第二天继续挖,隧道里视线不佳,村民就想了个土办法用镜子反光。”
经过两年的努力,这条全长316米的隧终于打通,“这里还有小故事,当初挖掘时,村里施世模老师测量长度是316米,水利部门测量是315米。”马新华说,最后挖到315米时,村民见还打未通,以为是方向错误,但在施老师的坚持下,继续挖掘,最终成功打通。
    上世纪70年代,浙江日报曾以《双手敲开千层岩》为题,对帕坑水库隧洞挖掘工程和林甘人坚韧不拔的精神特质进行深入报道。
在帕坑水库修建中,林甘村成百上千的村民肩挑背扛,团结一致,艰苦奋斗,爆发出势不可挡的磅礴力量。有的村民干不动活,就叮嘱弟弟和儿子顶上去;有的村民干活时伤到筋骨,休息会又继续劳动.......所有的工作都是“义务工”,也许在现在看来,难以想象,但林甘人确实做到了。令人高兴的是,帕坑水库实现了修建的初衷,成为林甘村民的饮用水水源,供村民生活饮用和农田灌溉,滋养着这片土地上的生命。
当天,记者一行过上蒋上民宅来到帕坑水库,堤坝上的台阶许多已经破损,堤坝上厚实的石头记录着峥嵘岁月。当年的隧道已经在水面下,无法窥见其真面目,但仰望隧道上方那座高高的青山,仿佛还能听到林甘人敲打的声音。
    帕坑水库,一泓碧水润林甘;帕坑精神,苦干实干不怕难。


                            耕读文化催生“状元村”
    林甘村,讲起耕读文化,还有一个远近闻名的“高考状元村”称号,据不完全统计,特别是恢复高考后至今,从林甘村庄走出去的大学生已经有400多名,一家三四位子女都考上著名院校的就有好几户。他们中有的出国留学、有的成为博士教授,也成为科学家的,2018年度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的马紫峰,就是林甘村的学子。还有享誉盛名的著名画家施楚卿、施明德,专攻剪纸的民间艺术家施志祥……可谓群星灿烂。
    这个偏远的小村庄为何能走出这么多大学生?靠的是林甘长盛不衰的耕读文化,村里有连中十八位文武秀才,一个举人,父子秀才、兄弟秀才的美谈。此外,村内设私塾,适龄的孩子都要到其中进行学习。为了鼓励学子发奋苦读,林甘村专门设有“养贤田”,鼓励读书人家庭。时至今日,“崇文重教”“养贤苦读”的传统仍为保留,乡贤施文君每年都出资发放奖学金鼓励优秀高考生。在村中的祠堂,记者见到了大红色的光荣榜,上面写着历年优秀学子的名字和他们对家乡的感言。林甘村学子多,在外工作的人也多,对家乡通公路、建设美丽村庄等方面都十分关心和支持。
    林甘一行,我们真切感受到,精神的力量是无穷的,它能激发人的斗志,转化为改造世界的强大能量。从冒险办农会为农民争取利益,到出钱出力支持革命;从9年寒暑修帕坑水库,到一个个“状元”的诞生。正是勤学苦读、踏实肯干的“林甘精神”激励着一代代的林甘人艰苦奋斗、作为四方!
    “指穷于为薪,火传也,不知其尽也。”先辈的精神早已浸润在林甘人的身体和心中。在新的时代,它将继续激励林甘人为更加美好的生活努力奋斗。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