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点赞(0)
评论(0)
上一篇
下一篇
玩转竹子五十七载,亲手“编”出小康路 卢解胜:幸福生活节节高
源稿:东阳市融媒体中心 | 发布时间:2021年11月22日 10:29:51 | 作者:王倩玫 卢玮 | 编辑:卢玮
(0)

  编者按:今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年,我们距离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从未如此之近。东阳日报推出“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专栏,全面展现东阳人民为实现“小康梦”的生动实践和瞩目成就。小康源自奋斗,小康点亮生活。作为“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的子栏目,“东阳百家‘幸’”将聚焦我市100个家庭,与广大读者共同分享奋进路上的幸福温情和小康故事。

  早在两三百年前,六石街道北后周村的村民就以竹编为业,最兴盛时,从五六岁的小孩到年近花甲的老人都会制作竹编用品,如今村里上了年纪的村民都有外出做篾匠的记忆。今年72岁的卢解胜就是其中之一。

  近日,记者走进卢解胜家中时,他正戴着老花镜,全神贯注地给竹编提篮上胶水并嵌入压条。从少时至今,他已在传统竹编行业坚守57年,靠着一颗匠心、一双巧手,带着全家人奔小康,生活越过越幸福。

  因家庭原因,卢解胜14岁时就辍学,开始接触竹编,对这一行兴趣浓厚且颇具天分的他不用人教,在耳濡目染之下,很快就掌握了多种竹编制品的编织技巧,能编织篾席、方篮、挂篮等农耕用具。

  后来,他和村里几位后生组建了一支队伍,每到农闲时节,就一起到我市南乡、湖州等地给生产队上门修理农用器具、家庭用具。“那时候一出门就要几个月,虽然辛苦,可是一天能拿到0.8元至1元工钱,在家里做工分只有0.2元至0.3元一天。”

  与此同时,卢解胜也在长期协同劳作中与妻子卢喜凤结缘,很快就步入婚姻的殿堂。40多年来,两人相濡以沫,生育了一双儿女,共同用竹编撑起了一个温暖的家庭。

  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神州大地,北后周竹编产业迎来新的发展机遇。村里办起了竹编合作社,村民们结束了外出漂泊的日子。卢解胜也与妻子一起从事竹编加工产业,后来又与人合伙开办了上海工艺品进出口公司六石工艺厂,他们制作的产品远销海外,一家人的日子逐渐红火起来。

  1984年,卢解胜买了第一辆摩托车,是我市最早拥有摩托车的人之一。“每次骑摩托车上街,都能看到路人羡慕的眼神。”没过几年,生意越做越好的卢解胜又换了一辆进口摩托车。1990年,为了孩子上学方便,他还花3万多元在市区朝阳新村买过一套房。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东阳竹编产业受到市场冲击逐渐陷入低谷,再加上从事这行业确实辛苦,大多数村民改行了,只剩下两三家竹编加工户,卢解胜就是其中之一。后来,因出口业务减少,工艺厂解散,卢解胜干脆在自己家里开起了工作室。此时,农耕用具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他瞄准了做工精细、收藏价值高的竹编工艺品。因为技艺精、悟性高、肯钻研,卢解胜成功转型,从曾经的民间篾匠成长为金华市工艺美术大师、中国传统工艺美术大师。

  在他家老房子的二楼,摆放着许多他近期完成的作品,大部分都是客人预订的。卢解胜随手拿起一个挂篮介绍,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一个挂篮才卖1.5元,如今身价飞涨至3000多元,贵的则达几万元一对。如今,还有许多人购置提篮、挂篮,主要作为婚嫁用品,或收藏把玩。

  年至七旬,卢解胜渐渐力不从心,但仍放不下心中热爱的竹编,儿子卢丹威也在木雕城从事竹编的对外经营业务。父子俩心中都有一个愿望,要将东阳竹编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继续传承下去。

推荐文章